对物理新课标教材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作者:梁大悦 人气:
次 时间:2004年10月13日 星级: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深入进行。作为一名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了20多年的基层教师,笔者有幸多次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组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的教材培训,出席了全国初中物理教材研讨会,同时,也给湖北省荆州市和荆州区的教师代表举办了两次有关人教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材的讲座,接触了不少教材的编写者、各地的教研员和学校的教师,从大家的发言和谈话中,笔者发现从教材的编写者到使用者,从专家到教师,对物理教材的认识均存在不少误区,其中有几点误区是共同的。
误区之一:学生不能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教材的问题
应该说目前中学生主要是初中生使用的物理教科书,在知识的更新上以及在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知识呈现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系统性方面是成功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在实践性、趣味性上也有所体现,笔者多次对所在学校的初二、初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习有较高的兴趣。然而,一个人对某项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是否感兴趣,不是由某一方面决定的,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个体的爱好和能力;二是知识或事物本身的趣味性和难易性;三是对知识或事物的呈现方式(包括载体和传授者)。而个人的爱好、能力和传授者的传授方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优秀物理教师教授同样的教材、讲解同一内容,就能长时期让学生对物理保持浓厚兴趣。亦即再好的教材不能以好的方式传授,学生照样不会感兴趣。如果试图仅仅通过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变来达到让所有学生、在所有时间都一直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显然是不现实、不客观、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
现在有一种思潮:物理教材改革就是要降低要求、不讲求知识的严密性。如果为了让所有学生、在所有时间都一直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人为地将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打散、打碎和割裂,那样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学生都饶有兴趣的、非常热闹的学完物理后,什么都知道也什么都不知道,什么知识都知其然而又不知其所以然,对所学知识没有整体印象,不能系统把握,更谈不上具备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兴趣又有什么用呢?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指出的是,造成许多学生(不是所有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是比比皆是的复习资料、指导书、习题集等,以及在其背后起着决定因素的升学考试指挥棒,面对淘汰式的升学压力,教师甚至家长不得不违心地逼着学生成天埋头于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题海之中,题海战术又能使学生对哪门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呢?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根本不是物理教材本身可以解决的。
误区之二:物理难学是教材太难
众所周知,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知识本身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就现行教材呈现的内容而言,还是比较浅显和通俗易懂的,况且,现行中学教材已经多次对繁、难、偏、旧的内容进行了删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现行教材本身所介绍的知识,还没有感到太难的反映,倒是与之配套的习题、考题的确是越来越难,其原因当然也是现行的考试制度与应试教育方式造成的。
如果在现行物理教材已经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再大幅度降低物理教材知识的难度,那么物理这门学科也就再没有什么内容可学了,笔者以为该培养兴趣的内容就大力培养兴趣,该讲透的知识还是应该讲透,该难的地方还是应该难,倒是应该在呈现形式和由浅人深的编排程序上进行一些改革,使其更具有逻辑性,更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
另外,物理学习还有一个层次问题,所以物理教材也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这就是培养不同层次的物理人才。比如绝大多数人对音乐、美术都有浓厚兴趣,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音乐和美术专业人才,其原因同样是音乐、美术也有一个层次问题。其实物理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较难,如果为了培养一大批物理爱好者,将所有的难度统统删除,那时牺牲的就不只是物理教材本身了。
误区之三:探究是物理教材学习的主要方式
中国人做许多事情都喜欢走极端,也容易产生教条主义,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由此在物理教材和物理教学中就产生了一种效应: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大都是探究式;几乎所有的物理实验也都是探究性实验,并且这些实验都有固定的程序;相当多的习题也都牵强附会地编成探究性试题。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很有害的现象。学习物理就是要在短时期内把前人通过长期大量的积累、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迅速承接过来,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新的创新与发展,而且,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不只是探究实验一种方式,介绍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也是一种好的方法。所有知识、所有实验都探究,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有些练习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测量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统统都做成探究性实验,不仅不伦不类,而且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那种教学中动不动就将学生没有目的分组、动不动就进行没有意义的探究,只能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和有害无益的作秀,也是对新课标、新教材注重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误解。误区之四:课时不够是物理教材内容过多
课时是否够用也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周课时数,二是教材内容,三是教学效率。其中教学效率又受制于教师素质和应试教育制度,有些教师课堂效率不高,为了考出好成绩,就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地做大量的习题,讲大量的习题,从而大量地浪费学生的时间,即使开再多的课时也远不够用。其实有一笔账是可以算清楚的,物理这门课一般学校开的周课时是三节,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共有60课时,除去考试和活动因素减掉10课时,也有 50课时左右,如果一学期上完七章内容,每章平均用6~7课时,上完规定内容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若加上学校安排的补课,时间肯定还有节余。因此,课时不够是因为物理教材内容过多的说法纯属是让教材背了不该背的黑锅,如果不看清这一点,而大量删减教材内容,减少课后练习,就会导致许多知识讲不透,物理也充其量只能算是自然常识了。我们在实践中做过多次实验,如果在教育部规定的课时内只上教材上的内容,课时一点也不会差。如果在教材中将知识讲清、讲透,相关内容拓展、拓宽,然后配以精选后的习题,限制那些五花八门、胡编乱造的习题集充斥课堂和学生,不仅课时足,而且学生负担、学习效果也很好。
- 上一份资料:什么是学生成长记录袋
- 下一份资料:关于对新教材试用的几点思考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深入进行。作为一名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了20多年的基层教师,笔者有幸多次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组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的教材培训,出席了全国初中物理教材研讨会,同时,也给湖北省荆州市和荆州区的教师代表举办了两次有关人教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材的讲座,接触了不少教材的编写者、各地的教研员和学校的教师,从大家的发言和谈话中,笔者发现从教材的编写者到使用者,从专家到教师,对物理教材的认识均存在不少误区,其中有几点误区是共同的。
误区之一:学生不能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教材的问题
应该说目前中学生主要是初中生使用的物理教科书,在知识的更新上以及在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知识呈现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系统性方面是成功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在实践性、趣味性上也有所体现,笔者多次对所在学校的初二、初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习有较高的兴趣。然而,一个人对某项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是否感兴趣,不是由某一方面决定的,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个体的爱好和能力;二是知识或事物本身的趣味性和难易性;三是对知识或事物的呈现方式(包括载体和传授者)。而个人的爱好、能力和传授者的传授方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优秀物理教师教授同样的教材、讲解同一内容,就能长时期让学生对物理保持浓厚兴趣。亦即再好的教材不能以好的方式传授,学生照样不会感兴趣。如果试图仅仅通过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变来达到让所有学生、在所有时间都一直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显然是不现实、不客观、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
现在有一种思潮:物理教材改革就是要降低要求、不讲求知识的严密性。如果为了让所有学生、在所有时间都一直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人为地将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打散、打碎和割裂,那样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学生都饶有兴趣的、非常热闹的学完物理后,什么都知道也什么都不知道,什么知识都知其然而又不知其所以然,对所学知识没有整体印象,不能系统把握,更谈不上具备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兴趣又有什么用呢?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指出的是,造成许多学生(不是所有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是比比皆是的复习资料、指导书、习题集等,以及在其背后起着决定因素的升学考试指挥棒,面对淘汰式的升学压力,教师甚至家长不得不违心地逼着学生成天埋头于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题海之中,题海战术又能使学生对哪门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呢?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根本不是物理教材本身可以解决的。
误区之二:物理难学是教材太难
众所周知,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知识本身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就现行教材呈现的内容而言,还是比较浅显和通俗易懂的,况且,现行中学教材已经多次对繁、难、偏、旧的内容进行了删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现行教材本身所介绍的知识,还没有感到太难的反映,倒是与之配套的习题、考题的确是越来越难,其原因当然也是现行的考试制度与应试教育方式造成的。
如果在现行物理教材已经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再大幅度降低物理教材知识的难度,那么物理这门学科也就再没有什么内容可学了,笔者以为该培养兴趣的内容就大力培养兴趣,该讲透的知识还是应该讲透,该难的地方还是应该难,倒是应该在呈现形式和由浅人深的编排程序上进行一些改革,使其更具有逻辑性,更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
另外,物理学习还有一个层次问题,所以物理教材也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这就是培养不同层次的物理人才。比如绝大多数人对音乐、美术都有浓厚兴趣,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音乐和美术专业人才,其原因同样是音乐、美术也有一个层次问题。其实物理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较难,如果为了培养一大批物理爱好者,将所有的难度统统删除,那时牺牲的就不只是物理教材本身了。
误区之三:探究是物理教材学习的主要方式
中国人做许多事情都喜欢走极端,也容易产生教条主义,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由此在物理教材和物理教学中就产生了一种效应: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大都是探究式;几乎所有的物理实验也都是探究性实验,并且这些实验都有固定的程序;相当多的习题也都牵强附会地编成探究性试题。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很有害的现象。学习物理就是要在短时期内把前人通过长期大量的积累、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迅速承接过来,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新的创新与发展,而且,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不只是探究实验一种方式,介绍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也是一种好的方法。所有知识、所有实验都探究,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有些练习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测量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统统都做成探究性实验,不仅不伦不类,而且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那种教学中动不动就将学生没有目的分组、动不动就进行没有意义的探究,只能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和有害无益的作秀,也是对新课标、新教材注重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误解。误区之四:课时不够是物理教材内容过多
课时是否够用也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周课时数,二是教材内容,三是教学效率。其中教学效率又受制于教师素质和应试教育制度,有些教师课堂效率不高,为了考出好成绩,就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地做大量的习题,讲大量的习题,从而大量地浪费学生的时间,即使开再多的课时也远不够用。其实有一笔账是可以算清楚的,物理这门课一般学校开的周课时是三节,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共有60课时,除去考试和活动因素减掉10课时,也有 50课时左右,如果一学期上完七章内容,每章平均用6~7课时,上完规定内容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若加上学校安排的补课,时间肯定还有节余。因此,课时不够是因为物理教材内容过多的说法纯属是让教材背了不该背的黑锅,如果不看清这一点,而大量删减教材内容,减少课后练习,就会导致许多知识讲不透,物理也充其量只能算是自然常识了。我们在实践中做过多次实验,如果在教育部规定的课时内只上教材上的内容,课时一点也不会差。如果在教材中将知识讲清、讲透,相关内容拓展、拓宽,然后配以精选后的习题,限制那些五花八门、胡编乱造的习题集充斥课堂和学生,不仅课时足,而且学生负担、学习效果也很好。
- 上一份资料:什么是学生成长记录袋
- 下一份资料:关于对新教材试用的几点思考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