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

帮助中心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 > 内容详情

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几点感悟

作者:姚爱玲  人气: 次  时间:2004年11月24日  星级:

根据国家新近出台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理念,不断钻研和探索,以尽快适应教育形式的发展。然而,很多教师不是或不完全是遵照新标准的要求来组织好新教材的教学,还是按照自己的老一套方法在做。

根据我的所见所闻,结合我对新标准的学习和理解,以“误区”的形式来谈谈我对此的感悟,和大家一起探讨,并仅供参考。

误区一,恋“旧”畏“新”。传统教材主要是知识的载体,目标与观念要求都比较单一,好备课,好教,而新教材不但形式新,而且目标新,理念更新,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教师不但要自己先领会新课程理念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全面接受,并付诸实践,以最大的人力,物力投入教学实践,为培养新型人才而“燃烧”自己。可是有的老师安逸于老教材,老教法,畏惧新标准理念带来的思想冲击与变革。如,有的老师认为新教材“花里胡哨”的不好教,也应付不了考试。相反,笔者认为新教材恰恰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配上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来对学生的视觉与意识情感产生冲击力量,实现其教育价值与功能。因而,我们老师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对新理念,新教材妄加抨击,全盘否定。

误区二,“换汤不换药”。据了解,许多老师在新教材的施教过程中,专搞一些形式主义,上面来听课,才全力以赴遵照新理念上好新教材,平时上课,全然不是如此。新教材中那些精心设计的许多亮点:如课外实践,调查,交流讨论等成了摆设,也就谈不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学科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的老师精讲知识与解题方法后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全然一套应试教育教法。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相对教材的改革实施是滞后了些,无疑给某些老师留了话柄,但我坚信,新标准的进一步实施,推进,必将进一步推进新的评价体系与方案的全面改进与实施。

误区三,过尤不及。有的教师也如我一般特爱新教材,但似乎有点“过了头”:把新教材棒为上帝,过于拘泥于新教材,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老师应该说值得同情:去掉了传统教材的枷锁,换了一副新教材的“枷锁”。新教材的本意在于“引”而不是“锁”,新标准目标与理念要求老师们钻研教材,深悟领会标准要求内涵,在其内涵要求的引领下,据地、据时、据人地采取一切适合学生培养目标和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与教法。新教材也只是一种实施新标准目标的载体形式之一,老师们在新教材实教中,可以依据实情合理地安排教学:可以采用模块式教学,可以重组教材顺序,可以不受地点、环境的制约等等,从而能灵活多样地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资源,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不拘一格“选教材”!现在提倡的“一纲多本”,旨意应该在此吧。

过去的老教纲、老教材把教师、学生都统得太死,教师的教法也把学生统得太死,现在的新标准、新教材的施行无疑是“解放”了一部分人,所以有的教师就放心了:不是自主探究式学习吗,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地学吧,独自去探究吧,老师可以省些心了!这话听起来令人发悚,可就有老师这么做的:一堂课(包括实验探究课)下来,看起来学生是热热闹闹的,但实际上学生几乎是一无所学,教师从一开始就没有安排组织好教学,教学中也未给必要的引导或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显得无措,无序。教师本身也在手忙脚乱的,探究的结果也仅仅以知识点总结而告终。学生只充当了新教材的过场客而已,这样能达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吗?自主探究式学习不是“自由、独自”学习,老师不能什么都“放手”不管,老师要精心安排,充分预测,在探究过程中要和学生同悲,同乐,一起享受成功与失败,并引导好学生积极参与“过程与方法”,在感受体会中总结提高。

误区四,教条主义,自古以来,如我一样的教书匠可能受“毒”太深,弄不好就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在此笔者略举几例,以见一斑。

例1: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开拓学生视野,应该是好事,可有的教师依据这一点整天让学生去观察,去调查,去查资料,去自制教具、学具等,并已成为学生的一种严重课业负担,一改新教材轻松趣味性的本意。难道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发明家吗?合理有度地挖掘新课程资源,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学习方法。知识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否则就反而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例2,新标准、新理念是好,但有的教师竟然将之当作知识点来教学生去识记。我看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大谈特谈新标准理念与目标要求,他可能忘记了那是教他自己的,为的是让他更好地去教学生;我也看到一本课外配套资料上竟把科学探究方法当作知识点来让学生“填空”,就像王继珩主任所说的那样:应该教会学生有选择性的去用它,把它作为学习工具、手段,只要会灵活应用,“空”填不出来又有何妨?在新教材的落实中,有些教师千万别再犯老毛病:什么都要格式化、知识化。

例3,某教师在讲“磨擦”时,从两学生产生“磨擦”后又和好来引入“磨擦”概念,本意是从生活走向物理来引入新课,结果把学生弄得一团露水。如果如此机械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的话,势必会教出一大堆机械化的学生来。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也无须追求形式或细节上的完整与完美。

有的老师在某些公开课上就曾遭遇过学生突发性地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或讨论价值的问题,由于出乎预料,老师们的做法往往是害怕影响本节课的完整性,怕超出自己的“预定轨道”,从而轻易地、艺术性地回避了学生的问题。这种做法不知是否违背我们的新标准理念,我想读者一想便知。学生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科学素养,无论具有共性的,还是带有个性的,都该成为提供教师创设情境教学的一个亮点,都该成为教师应抓住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机会。新课程下的教材每节后面不都有一个“请提问”吗,我们应该知道它的引领价值所在,我们的学生缺乏的往往是这种“问”的意识与能力。一旦遇到,我会视若珍宝。

例4,有的老师也曾和我讨论过新教材,说:教材有的地方编得不合理,如9年级中第十二章中第一节才介绍温度,而前面第十章中熔点等内容中就已涉及到了温度概念,不合理。我认为这又犯了教条主义了,物理中很多内容相互渗透,根本无法分得那么清的。难道初三的学生连一点温度的感觉都没有吗?接着这位老师又说到:“教材有的对方说的根本不够严密。”笔者也是从高中走下来的,可我却不这样认为。教材(包括传统教材)某些地方这样处理,恰恰是考虑到初中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为的是避免象我们课改的领头人李老师所说的“难、繁、偏、旧”的现状,让学生通俗易懂,轻松愉快地学习。随着学生的学习不断推进,从初中到高中,再到上大学,随着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所学东西会不断修正完善的,这也符合人共同的科学认知规律。

例5,有的老师认为新教材的某些环节设置的不好,如“加油站”,学生没学过,没概念,不理解,怎么去用?这不强人所难吗?我倒是想反问一句:难道我们每个人要用的工具或知识都是学得很懂的吗?我恰认为这是新教材的另一个闪光点: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去查资料、交流协作;大胆地去用自己未曾学过的东西来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不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内在要求吗?现在社会、科技发展那么快,等什么都学过了再来用,恐怕老了,用不动了。能用查资料等方法解决现有的问题就是一种“能力”!这也是人类科学资源共享,交互配置功能的一种表现。我想,新的资料信息等,用之,就有解决问题的希望;不用,则陷于孤立无助的绝望中。两条路,你乐意选择哪条呢?

......

当然,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向传统事物挑战的阵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国际上教育改革的趋势,更是学科发展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教育理念的深入革新必将会引领教育事业的变革,引领我们教职工作者的思想变革与更新,必将会引领我们本世纪人才结构与素养的变革,必将会培育出一批批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的新型人才。中国大地将要全面爆发一场洗心革面的教育风暴啦!“暴风雨”,你来的更猛烈些吧!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