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课程新在哪里
作者:张召雄 人气:
次 时间:2007年11月30日 星级:
湖北省罗田县石桥铺中学 张召雄
我们黄冈市是从2005年秋季开始使用物理新教材,本人从新教材的教学中感觉到新旧教材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现在就本人教学过程中了解的九年级教材谈谈简单的认识,以供从事初中物理教学者参考。
一、教材的编写的指导思想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课程目标
过去的教学考虑教学目标时尽管也提高到思想教育和能力的提高,但大家的着眼点只在知识,能够落实的也只有在知识。新课程与旧课程根本区别在于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并且作出了可操作的规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做的改革,例如加强科学探究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活动(讨论、探究、制作等)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插图、活跃版面等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落实三维目标。
2、改革不忘记继承
新课程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在研究国内外几十年来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新教材也是这样的,可以说,“没有过去的几十年的教材发展与进步,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实验教科书”。
表面上看,新书与旧书(指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相比面貌一新,实质上,它在大多数问题的处理上继承了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这一点从以下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都是从现象开始的。例如:运动的描述(旧书题为“机械运动”),开始的几个照片为哈雷彗星、喜马拉雅山、猎豹,旧书为人造卫星、银河系运动员、火车,不论用什么照片,目的无非是说宇宙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随后引入运动的相对静止、运动的快慢(速度)等内容,两书也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旧书多为作者的陈述,课堂上就是教师的讲述,而新书里学生的“想想议议”比较多。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新书与旧书也是大致相同的。例如:关于重力,两书的教学核心都是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教学思路都是通过实验测量出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到的在重力,分析数据得出G=mg的关系。不同之处是,第一,新书要求作出G-m图象,这也是为了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第二,新书在重力之前简单提了一下万有引力,这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现代科技靠近一些,没有深入的要求。
如果逐章节分析新旧两套教材,可以看出,多数内容都有类似的继承关系,甚至会发现“实质上的继承多于改变。”
可以这么说,以节为单位的、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原来相差不多,但按课程标准的精神在前后顺序上做了一些变化,教学时学生的讨论、探究、制作等活动多一些。教学时如果这样做,就可以初略地说与教材的作者的初衷相吻合了。
二、教学内容的顺序
这套教材的内容顺序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些不同,引人注意的是通常所说的“电学”放在了八年级,而“力学”放在了九年级。这个变化体现了指导思想的变化。
1、“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过去考虑内容顺序的主要根据是知识的逻辑关系。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大家都认为在初中也应该是先学力学,对于力、功、能等有了初步的认识,才能学习电学。又如,测量是定量科学的基础,所以物理课一开始就要学习规范的测量……
然而,课程标准的精神是,“改变学科的本位的观念”(《标准》第2页),不过分强调物理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编者在内容顺序的安排上就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可以从三维的课程目标出发作出决定。
例如,新课标强调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而在过去的教学结构中,开始是测量,涉及自然现象不多,学生多感枯燥;不久在密度的学习中,出现了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一部分学生开始掉队;其后浮力的学习中又有更多的难题……这套教材考虑到,学生对于电的内容很感兴趣,电学实验比较多,所以把电学的内容放到八年级。当然初中声、光的知识更简单,也更有趣,所以他们在最前边。
2、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相对提高
既然新课标从过去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承变为全面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于是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相对提高。因此,教材比较多地考虑怎样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学习科学探究。
初中电磁学的探究活动比较单纯,容易进行,实验成功率也比较高。例如,八年级上的最后,“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虽然是一个典型探究活动,但它的“猜想与假设”无非是A、B、C三点电流哪处大、哪处小,可以很明确地表达出来;实验设计难度也不大,一般都想到用电流表进行测量,看看哪里电流大,哪里电流小。相比之下,力学部分探究活动的因素比较复杂。例如九年级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都需要用图象处理数据;“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滑轮、弹簧测力计的精确度、可靠性要比电灯、电表差,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多些,探究的结论涉及是否省力、省距离,以及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场合等,比较复杂。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思维线索更复杂,需要教师引导。此外,力学实验的成功率比电学低,出现问题时学生可能无所适从。
出于以上考虑,传统的力学内容放到了电学之后了。总之教学内容顺序的改变源自课程目标重点的改变。
三、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了
过去也谈要使学生通过实验、思考,自己获得知识;理由是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会运用、更不容易忘记。其实这样的做的着眼点仍然是知识,与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不一致。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个教学内容,在课标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的 。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不仅是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而且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怎样进行探究”。
为了使学生学习探究,在八年级上学期,最初的几个探究都是非常简单的、定性的,例如:“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几个探究都是一两步就能解决的。此后的几个探究逐渐复杂,到八年级上的最后,关于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关系的探究是十分完整的、典型的探究活动了。
然而,整个八年级的探究仍然比较单纯,线索清晰,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少。九年级的探究活动则上了一个层次。
九年级“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要用图象处理数据;“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要求两次改变实验条件;“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实验的设计需要教师提示;“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需要较复杂的数字计算……
可以看出,这套教材的确把“怎样进行探究”当作一个教学内容来处理的,它像物理知识的学习一样,也需要循序渐进。
2、科学探究是种精神,贯彻了全书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个教学内容,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贯穿本套教材的始终。实验器材的教学就是一例。
过去我们认为,实验器材的使用只能用“灌输”的方式,否则可能引起人身伤害、仪器损坏,或形成不良习惯。实际上,学生今后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新的器材,需要,摸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这种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对天平的使用方法的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首先,几个强制性的要求是需要的,但这只限于保护人身和器材的安全。即使是强制性的要求,本书也要求学生“逐条分析,如果不按这些要求做,会出现什么问题”。
关于天平以及其他器材的使用,本书有两个原则:一是器材不局限于某种形式、某种规格(如托盘天平还是学生天平),二是尽量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从中学到规律性的东西。
从这两个原则出发,本书把天平的使用放到“想想做做”的栏目中,引导学生在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尝试性操作。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死记操作步骤,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考查学生的学习时,也不只考查是否会用课堂上使用过的天平,而是看学生会不会用另一种没有讲过的天平──台秤。如果会了,说明学生学会了天平的原理,以后遇到类似器材都会用了。
在本书八年级上电流表、电压表使用方法,九年级“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也有类似的特点。
探究精神还表现在是否具有提出问题的意识。每章最后的栏目“我还想知道”,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表达出来。栏目的第一行是示范,由学生填写下面的空白。教师的注意力应放在“鼓励”提问和让学生试图表达,至于问题恰当与否并重要,教师也不必解答。
3、科学探究重在参与、重在过程
科学探究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才能实现。以往的教学过分重视终结性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习惯,本书特意、安排了一些探究活动,课程标准对这些探究结果并没有终结性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师生在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过程上。这类例子有“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进行其他探究活动时,也应更多地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更重视学生经验,从生活中引入物理内容,大大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内容;教材在内容上划分为若干个栏目,如“探究”、“演示”、“
- 上一份资料:初中物理大纲修改内容
- 下一份资料: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湖北省罗田县石桥铺中学 张召雄
我们黄冈市是从2005年秋季开始使用物理新教材,本人从新教材的教学中感觉到新旧教材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现在就本人教学过程中了解的九年级教材谈谈简单的认识,以供从事初中物理教学者参考。
一、教材的编写的指导思想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课程目标
过去的教学考虑教学目标时尽管也提高到思想教育和能力的提高,但大家的着眼点只在知识,能够落实的也只有在知识。新课程与旧课程根本区别在于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并且作出了可操作的规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做的改革,例如加强科学探究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活动(讨论、探究、制作等)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插图、活跃版面等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落实三维目标。
2、改革不忘记继承
新课程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在研究国内外几十年来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新教材也是这样的,可以说,“没有过去的几十年的教材发展与进步,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实验教科书”。
表面上看,新书与旧书(指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相比面貌一新,实质上,它在大多数问题的处理上继承了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这一点从以下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都是从现象开始的。例如:运动的描述(旧书题为“机械运动”),开始的几个照片为哈雷彗星、喜马拉雅山、猎豹,旧书为人造卫星、银河系运动员、火车,不论用什么照片,目的无非是说宇宙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随后引入运动的相对静止、运动的快慢(速度)等内容,两书也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旧书多为作者的陈述,课堂上就是教师的讲述,而新书里学生的“想想议议”比较多。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新书与旧书也是大致相同的。例如:关于重力,两书的教学核心都是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教学思路都是通过实验测量出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到的在重力,分析数据得出G=mg的关系。不同之处是,第一,新书要求作出G-m图象,这也是为了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第二,新书在重力之前简单提了一下万有引力,这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现代科技靠近一些,没有深入的要求。
如果逐章节分析新旧两套教材,可以看出,多数内容都有类似的继承关系,甚至会发现“实质上的继承多于改变。”
可以这么说,以节为单位的、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原来相差不多,但按课程标准的精神在前后顺序上做了一些变化,教学时学生的讨论、探究、制作等活动多一些。教学时如果这样做,就可以初略地说与教材的作者的初衷相吻合了。
二、教学内容的顺序
这套教材的内容顺序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些不同,引人注意的是通常所说的“电学”放在了八年级,而“力学”放在了九年级。这个变化体现了指导思想的变化。
1、“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过去考虑内容顺序的主要根据是知识的逻辑关系。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大家都认为在初中也应该是先学力学,对于力、功、能等有了初步的认识,才能学习电学。又如,测量是定量科学的基础,所以物理课一开始就要学习规范的测量……
然而,课程标准的精神是,“改变学科的本位的观念”(《标准》第2页),不过分强调物理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编者在内容顺序的安排上就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可以从三维的课程目标出发作出决定。
例如,新课标强调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而在过去的教学结构中,开始是测量,涉及自然现象不多,学生多感枯燥;不久在密度的学习中,出现了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一部分学生开始掉队;其后浮力的学习中又有更多的难题……这套教材考虑到,学生对于电的内容很感兴趣,电学实验比较多,所以把电学的内容放到八年级。当然初中声、光的知识更简单,也更有趣,所以他们在最前边。
2、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相对提高
既然新课标从过去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承变为全面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于是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相对提高。因此,教材比较多地考虑怎样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学习科学探究。
初中电磁学的探究活动比较单纯,容易进行,实验成功率也比较高。例如,八年级上的最后,“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虽然是一个典型探究活动,但它的“猜想与假设”无非是A、B、C三点电流哪处大、哪处小,可以很明确地表达出来;实验设计难度也不大,一般都想到用电流表进行测量,看看哪里电流大,哪里电流小。相比之下,力学部分探究活动的因素比较复杂。例如九年级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都需要用图象处理数据;“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滑轮、弹簧测力计的精确度、可靠性要比电灯、电表差,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多些,探究的结论涉及是否省力、省距离,以及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场合等,比较复杂。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思维线索更复杂,需要教师引导。此外,力学实验的成功率比电学低,出现问题时学生可能无所适从。
出于以上考虑,传统的力学内容放到了电学之后了。总之教学内容顺序的改变源自课程目标重点的改变。
三、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了
过去也谈要使学生通过实验、思考,自己获得知识;理由是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会运用、更不容易忘记。其实这样的做的着眼点仍然是知识,与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不一致。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个教学内容,在课标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的 。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不仅是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而且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怎样进行探究”。
为了使学生学习探究,在八年级上学期,最初的几个探究都是非常简单的、定性的,例如:“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几个探究都是一两步就能解决的。此后的几个探究逐渐复杂,到八年级上的最后,关于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关系的探究是十分完整的、典型的探究活动了。
然而,整个八年级的探究仍然比较单纯,线索清晰,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少。九年级的探究活动则上了一个层次。
九年级“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要用图象处理数据;“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要求两次改变实验条件;“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实验的设计需要教师提示;“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需要较复杂的数字计算……
可以看出,这套教材的确把“怎样进行探究”当作一个教学内容来处理的,它像物理知识的学习一样,也需要循序渐进。
2、科学探究是种精神,贯彻了全书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个教学内容,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贯穿本套教材的始终。实验器材的教学就是一例。
过去我们认为,实验器材的使用只能用“灌输”的方式,否则可能引起人身伤害、仪器损坏,或形成不良习惯。实际上,学生今后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新的器材,需要,摸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这种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对天平的使用方法的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首先,几个强制性的要求是需要的,但这只限于保护人身和器材的安全。即使是强制性的要求,本书也要求学生“逐条分析,如果不按这些要求做,会出现什么问题”。
关于天平以及其他器材的使用,本书有两个原则:一是器材不局限于某种形式、某种规格(如托盘天平还是学生天平),二是尽量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从中学到规律性的东西。
从这两个原则出发,本书把天平的使用放到“想想做做”的栏目中,引导学生在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尝试性操作。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死记操作步骤,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考查学生的学习时,也不只考查是否会用课堂上使用过的天平,而是看学生会不会用另一种没有讲过的天平──台秤。如果会了,说明学生学会了天平的原理,以后遇到类似器材都会用了。
在本书八年级上电流表、电压表使用方法,九年级“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也有类似的特点。
探究精神还表现在是否具有提出问题的意识。每章最后的栏目“我还想知道”,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表达出来。栏目的第一行是示范,由学生填写下面的空白。教师的注意力应放在“鼓励”提问和让学生试图表达,至于问题恰当与否并重要,教师也不必解答。
3、科学探究重在参与、重在过程
科学探究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才能实现。以往的教学过分重视终结性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习惯,本书特意、安排了一些探究活动,课程标准对这些探究结果并没有终结性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师生在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过程上。这类例子有“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进行其他探究活动时,也应更多地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更重视学生经验,从生活中引入物理内容,大大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内容;教材在内容上划分为若干个栏目,如“探究”、“演示”、“
- 上一份资料:初中物理大纲修改内容
- 下一份资料: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