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简介
作者:张大昌 人气:
次 时间:2004年11月11日 星级: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它规定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内容标准”所规定的是全体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标准》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新成就
《标准》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改进评价体系
《标准》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准》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主张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
(六)要求灵活
《标准》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比较明确具体,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无论在范围和层次要求上都比较宽泛。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学提供了依据,为教材编写者编写出不同要求的教材提供了可能。
《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现行教学大纲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对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社会的发展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构建更加符合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标准》。
《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参考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都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较大的区别,现将其主要不同介绍如下。
(一)全面阐述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用了较大的篇幅,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详尽的阐述。相比之下,现行大纲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叙述,过于原则性。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标准》不从物理学科的角度追求知识的全面与完整,对于概念、规律不过分追求表述的准确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二)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标准》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现行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现行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现行大纲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主张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
(三)强调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现行大纲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两处有所涉及:一处是在教学目的中提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品德教育”;另一处则见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共计二百多字。在其主要篇幅“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完全没有给出这方面的具体要求。
《标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的要求,例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能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有动手探究简单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科学原理的兴趣与勇气,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尊重自然规律,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在“内容标准”的“科学内容”部分,无论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还是活动建议,选择时都考虑到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四)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现行大纲在这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只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一节谈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时有所涉及。
《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则明确指出,要“初步认识到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注意科学技术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程度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课程标准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在这方面也有充分考虑,如“有评估某些物质(如塑料、化肥、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能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见”“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便于实施,《标准》的最后一部分给出了若干实施建议。这些建议不求完全,但是对于与现行课程不同的基本理念作了尽可能具体的阐述。
在“课程内容”部分有较多的例子,用来解释正文的要求并把它们具体化。
内容标准每小节后的活动建议,主要目的是对教学活动进行导向。这些建议不是必须完成的,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自行开展适合当地条件的其他活动。
- 上一份资料:关于新课程标准物理中考试卷命题的探讨(提要)
- 下一份资料:教育部《2004年中考物理命题指导》之『考查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它规定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内容标准”所规定的是全体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标准》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新成就
《标准》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改进评价体系
《标准》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准》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主张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
(六)要求灵活
《标准》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比较明确具体,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无论在范围和层次要求上都比较宽泛。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学提供了依据,为教材编写者编写出不同要求的教材提供了可能。
《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现行教学大纲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对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社会的发展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构建更加符合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标准》。
《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参考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都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较大的区别,现将其主要不同介绍如下。
(一)全面阐述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用了较大的篇幅,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详尽的阐述。相比之下,现行大纲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叙述,过于原则性。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标准》不从物理学科的角度追求知识的全面与完整,对于概念、规律不过分追求表述的准确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二)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标准》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现行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现行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现行大纲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主张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
(三)强调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现行大纲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两处有所涉及:一处是在教学目的中提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品德教育”;另一处则见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共计二百多字。在其主要篇幅“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完全没有给出这方面的具体要求。
《标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的要求,例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能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有动手探究简单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科学原理的兴趣与勇气,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尊重自然规律,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在“内容标准”的“科学内容”部分,无论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还是活动建议,选择时都考虑到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四)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现行大纲在这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只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一节谈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时有所涉及。
《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则明确指出,要“初步认识到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注意科学技术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程度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课程标准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在这方面也有充分考虑,如“有评估某些物质(如塑料、化肥、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能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见”“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便于实施,《标准》的最后一部分给出了若干实施建议。这些建议不求完全,但是对于与现行课程不同的基本理念作了尽可能具体的阐述。
在“课程内容”部分有较多的例子,用来解释正文的要求并把它们具体化。
内容标准每小节后的活动建议,主要目的是对教学活动进行导向。这些建议不是必须完成的,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自行开展适合当地条件的其他活动。
- 上一份资料:关于新课程标准物理中考试卷命题的探讨(提要)
- 下一份资料:教育部《2004年中考物理命题指导》之『考查内容』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