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及贡献(2014年-1901年)
作者:网络整理 人气:
次 时间:2014年10月21日 星级:
2014年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赤崎勇,天野浩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在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方面的贡献,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
2013年 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2012年 法国科学家沙吉·哈罗彻与美国科学家大卫·温兰德。突破性的试验方法使得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
2011年 萨尔·波尔马特、 布莱恩·施密特 亚当·里斯 美国 美国/澳大利亚 美国 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
2010年 盖姆与诺沃肖洛夫(英国)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的突破性实验。
2009年 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2008年美国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的南部阳一郎,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将发现有关对称性破缺的起源。
2007年 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
200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伊·格劳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霍尔和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物理学教授特奥多尔·亨施
美国科学家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名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因为“ 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奖。
2004年 美国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 表彰他们对强相互作用中夸克渐近自由的开创性发现。
2003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
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
由于在超导和超流体理论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多-贾科尼。
2001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埃里克·康奈尔(Eric A.Cornell)教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 )教授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卡尔·维曼(Carl E. Wieman)教授
他们的主要研究工作为原子物理领域中的"稀薄碱性原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和"对冷凝物的早期基础研究工作"。
2000年 若尔斯阿尔费罗夫 俄罗斯圣彼得堡约飞物理技术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伯特克勒默和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S基尔比
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特别是他们发明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芯片)。
1999年 H.霍夫特 荷兰 证明组成宇宙的粒子运动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马丁努斯-韦尔特曼 荷兰。
1998年 劳克林、斯特默、崔琦 美国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
1997年朱棣文 美国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K.塔诺季 法国 菲利浦斯 美国。
1996年戴维.李 美国 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奥谢罗夫 美国 R.C.里查森 美国。
1995年 M.L.珀尔 美国 珀尔及其合作者发现了τ轻子 雷恩斯与C.考温首次成功地观察到电子反中微子他们在轻子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作,为建立轻子-夸克层次上 的物质结构图像作出了重大贡献 F.雷恩斯 美国。
1994年 C.沙尔 美国 发展中子散射技术 B.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
1993年 J.泰勒 美国 发现一对脉冲星,质量为两个太阳的质量,而直径仅10-30km,故引力场极强,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 L.赫尔斯 美国。
1992年 J.夏帕克 法国 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
1991年 P.G.德燃纳 法国 液晶基础研究。
1990年 J.杰罗姆 美国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 H.肯德尔 美国 R.泰勒 加拿大。
1989年 N.F.拉姆齐 美国 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激射技术 W.保罗 德国 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或离子 H.G.德梅尔特 美国。
1988年 L.M.莱德曼 美国 从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过发现μ介子中微子从而对轻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M.施瓦茨 美国 J.斯坦伯格 英国。
1987年 J.G.柏诺兹 美国 发现新的超导材料 K.A.穆勒 美国。
1986年 E.鲁斯卡 德国 电子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设计出世界上第1架电子显微镜 G.宾尼 瑞士 设计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 H.罗雷尔 瑞士。
1985年 K.V.克利青 德国 量子霍耳效应。
1984年 C.鲁比亚 意大利 由于他们的努力导致了中间玻色子的发现 S.范德梅尔 荷兰。
1983年 S.钱德拉塞卡尔 美国 恒星结构和演化方面的理论研究 W.福勒 美国 宇宙间化学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
1982年 K.威尔孙 美国 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
1981年 N.布洛姆伯根 美国 激光光谱学与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A.L.肖洛 美国 K.M.瑟巴 瑞典 高分辨电子能谱的研究。
1980年 J.W.克罗宁 美国 CP不对称性的发现 V.L.菲奇 美国。
- 上一份资料:航天专家解读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物理原理
- 下一份资料: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三名日本人
2014年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赤崎勇,天野浩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在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方面的贡献,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
2013年 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2012年 法国科学家沙吉·哈罗彻与美国科学家大卫·温兰德。突破性的试验方法使得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
2011年 萨尔·波尔马特、 布莱恩·施密特 亚当·里斯 美国 美国/澳大利亚 美国 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
2010年 盖姆与诺沃肖洛夫(英国)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的突破性实验。
2009年 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2008年美国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的南部阳一郎,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将发现有关对称性破缺的起源。
2007年 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
200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伊·格劳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霍尔和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物理学教授特奥多尔·亨施
美国科学家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名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因为“ 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奖。
2004年 美国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 表彰他们对强相互作用中夸克渐近自由的开创性发现。
2003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
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
由于在超导和超流体理论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多-贾科尼。
2001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埃里克·康奈尔(Eric A.Cornell)教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 )教授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卡尔·维曼(Carl E. Wieman)教授
他们的主要研究工作为原子物理领域中的"稀薄碱性原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和"对冷凝物的早期基础研究工作"。
2000年 若尔斯阿尔费罗夫 俄罗斯圣彼得堡约飞物理技术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伯特克勒默和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S基尔比
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特别是他们发明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芯片)。
1999年 H.霍夫特 荷兰 证明组成宇宙的粒子运动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马丁努斯-韦尔特曼 荷兰。
1998年 劳克林、斯特默、崔琦 美国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
1997年朱棣文 美国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K.塔诺季 法国 菲利浦斯 美国。
1996年戴维.李 美国 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奥谢罗夫 美国 R.C.里查森 美国。
1995年 M.L.珀尔 美国 珀尔及其合作者发现了τ轻子 雷恩斯与C.考温首次成功地观察到电子反中微子他们在轻子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作,为建立轻子-夸克层次上 的物质结构图像作出了重大贡献 F.雷恩斯 美国。
1994年 C.沙尔 美国 发展中子散射技术 B.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
1993年 J.泰勒 美国 发现一对脉冲星,质量为两个太阳的质量,而直径仅10-30km,故引力场极强,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 L.赫尔斯 美国。
1992年 J.夏帕克 法国 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
1991年 P.G.德燃纳 法国 液晶基础研究。
1990年 J.杰罗姆 美国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 H.肯德尔 美国 R.泰勒 加拿大。
1989年 N.F.拉姆齐 美国 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激射技术 W.保罗 德国 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或离子 H.G.德梅尔特 美国。
1988年 L.M.莱德曼 美国 从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过发现μ介子中微子从而对轻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M.施瓦茨 美国 J.斯坦伯格 英国。
1987年 J.G.柏诺兹 美国 发现新的超导材料 K.A.穆勒 美国。
1986年 E.鲁斯卡 德国 电子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设计出世界上第1架电子显微镜 G.宾尼 瑞士 设计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 H.罗雷尔 瑞士。
1985年 K.V.克利青 德国 量子霍耳效应。
1984年 C.鲁比亚 意大利 由于他们的努力导致了中间玻色子的发现 S.范德梅尔 荷兰。
1983年 S.钱德拉塞卡尔 美国 恒星结构和演化方面的理论研究 W.福勒 美国 宇宙间化学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
1982年 K.威尔孙 美国 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
1981年 N.布洛姆伯根 美国 激光光谱学与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A.L.肖洛 美国 K.M.瑟巴 瑞典 高分辨电子能谱的研究。
1980年 J.W.克罗宁 美国 CP不对称性的发现 V.L.菲奇 美国。
2013年 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2012年 法国科学家沙吉·哈罗彻与美国科学家大卫·温兰德。突破性的试验方法使得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
2011年 萨尔·波尔马特、 布莱恩·施密特 亚当·里斯 美国 美国/澳大利亚 美国 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
2010年 盖姆与诺沃肖洛夫(英国)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的突破性实验。
2009年 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2008年美国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的南部阳一郎,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将发现有关对称性破缺的起源。
2007年 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
200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伊·格劳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霍尔和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物理学教授特奥多尔·亨施
美国科学家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名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因为“ 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奖。
2004年 美国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 表彰他们对强相互作用中夸克渐近自由的开创性发现。
2003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
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
由于在超导和超流体理论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多-贾科尼。
2001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埃里克·康奈尔(Eric A.Cornell)教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 )教授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卡尔·维曼(Carl E. Wieman)教授
他们的主要研究工作为原子物理领域中的"稀薄碱性原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和"对冷凝物的早期基础研究工作"。
2000年 若尔斯阿尔费罗夫 俄罗斯圣彼得堡约飞物理技术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伯特克勒默和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S基尔比
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特别是他们发明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芯片)。
1999年 H.霍夫特 荷兰 证明组成宇宙的粒子运动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马丁努斯-韦尔特曼 荷兰。
1998年 劳克林、斯特默、崔琦 美国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
1997年朱棣文 美国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K.塔诺季 法国 菲利浦斯 美国。
1996年戴维.李 美国 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奥谢罗夫 美国 R.C.里查森 美国。
1995年 M.L.珀尔 美国 珀尔及其合作者发现了τ轻子 雷恩斯与C.考温首次成功地观察到电子反中微子他们在轻子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作,为建立轻子-夸克层次上 的物质结构图像作出了重大贡献 F.雷恩斯 美国。
1994年 C.沙尔 美国 发展中子散射技术 B.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
1993年 J.泰勒 美国 发现一对脉冲星,质量为两个太阳的质量,而直径仅10-30km,故引力场极强,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 L.赫尔斯 美国。
1992年 J.夏帕克 法国 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
1991年 P.G.德燃纳 法国 液晶基础研究。
1990年 J.杰罗姆 美国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 H.肯德尔 美国 R.泰勒 加拿大。
1989年 N.F.拉姆齐 美国 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激射技术 W.保罗 德国 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或离子 H.G.德梅尔特 美国。
1988年 L.M.莱德曼 美国 从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过发现μ介子中微子从而对轻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M.施瓦茨 美国 J.斯坦伯格 英国。
1987年 J.G.柏诺兹 美国 发现新的超导材料 K.A.穆勒 美国。
1986年 E.鲁斯卡 德国 电子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设计出世界上第1架电子显微镜 G.宾尼 瑞士 设计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 H.罗雷尔 瑞士。
1985年 K.V.克利青 德国 量子霍耳效应。
1984年 C.鲁比亚 意大利 由于他们的努力导致了中间玻色子的发现 S.范德梅尔 荷兰。
1983年 S.钱德拉塞卡尔 美国 恒星结构和演化方面的理论研究 W.福勒 美国 宇宙间化学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
1982年 K.威尔孙 美国 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
1981年 N.布洛姆伯根 美国 激光光谱学与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A.L.肖洛 美国 K.M.瑟巴 瑞典 高分辨电子能谱的研究。
1980年 J.W.克罗宁 美国 CP不对称性的发现 V.L.菲奇 美国。
- 上一份资料:航天专家解读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物理原理
- 下一份资料: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三名日本人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