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

帮助中心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教学研究> 教学论文 > 内容详情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主要特点

作者:ys  人气: 次  时间:2004年12月12日  星级:

(一)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可以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在知识和能力两条线索的安排上都非常注意贯彻这种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套书从序言“科学之旅”中就介绍了伽利略对摆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探究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继而设置了几个不完全的探究活动,并以旁批的形式表现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例如,在“有趣的声音”中设有“怎样才能使物体发声?”的探究活动,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中设有“平面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的探究,在“功勋卓著的电与磁”中有让学生自己“找出电压、电流、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探究。由此可见,探究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在上册书的最后,当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这时把探究的程序性知识推到前台。我们希望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同时又照顾到科学知识的连贯性。
学生学习中的大多数探究活动不同于实际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探究,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后者的结论是未知的。从事两种探究时的心理活动不完全一样,体验也就有很大的差别。为了缩小这种差别,对于《标准》不做要求的知识,本书不给出科学结论。例如,第五章串联(并联)电路各点电流的关系,本书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全书不出现结论(也希望教师不要给出,这点将在教师用书中强调),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标准》并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因此,这个探究活动的着眼点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体验,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至于结论是否完整,表达是否严谨,在其他场合能否运用,这些并不是这个探究活动所强调的。

  对于《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有些也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得出,这样的知识在书中都给出结论。但是,在文字处理上一般都淡化结论和探究过程的直接联系,例如,不出现“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可以得到……”等字样,而由教师在适当时机向学生介绍结论。这样处理的目的同样是缩小学习中的探究与真实探究的差距。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书加强探究的特点将有助于推动这种变化。

  为了突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我们特意为这套教材起了一个《探索物理》的副名。

  应该说明的是,这套书之所以如此强调探究活动,是因为探究在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验的过程中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因为现在多数的中学物理教学“灌输”得太多,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究得太少。当然学生的学习不可能都是探究式的,这既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探究必须是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和教学中可能做到的,即可以和可能的有机结合。

  (二)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

  遵照《标准》的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以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

  例如,关于反射的规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反射的特征”,按照这样的要求,本书强调了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没有提及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因而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但是这种处理符合《标准》对光的反射的教学要求。由于并没有说这种表述就是“反射定律”,所以科学上是没有错误的。不但没有错误,这样处理更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明显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免去了对初二学生较为困难的“共面”及常被遗漏的“分居”,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这种处理是《标准》基本理念的典型体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也属于这种情况。

  又如,电压的概念在第六章学习,但在第五章提到“学生电源”时就涉及了这一名词。这是考虑到多数初中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听到过电压这个名词,而对于学生电源的使用并不要求对电压这个概念有较深理解,因而这个概念可以拿来就用。与此类似的还有能量等概念。

  (三)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

  由于不再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教材结构的安排就有了相当大的灵活性。

  传统的教材考虑到学习热、电等内容时要用到力学的知识,所以必须把运动和力的知识放到最前面。按照上面第2条所提及的《标准》的精神,考虑到这些知识与声、光、电等相比稍显枯燥,而声、光、电不仅能吸引学生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所以这套书把力学放到了电学的后面。整套书的安排分为“科学之路”“有趣的声音”“色彩斑斓的光现象”“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功勋卓著的电与磁”“古老而又现代的力学世界”和“无处不在的能量”七大篇。

  在不同的篇章中我们力图设计一些学生喜欢、有趣的活动,如“会跳的小人”“用牙齿听声音”“小小音乐会”等活动;尽可能地安排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有用的事例,如“蝉是如何发声的?”“唱片是如何记录声音的?”“因特网是怎么回事?”等;另外在每一章的开始,我们都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一章的内容娓娓道来。这所有的安排主要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物理、愿意学习物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性课题

  我国传统教学注重问题的唯一性,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不上课本,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不讲。

  .7.这样久而久之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而实际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我们在教材编写中特别注意了这方面的问题。

  书中开放性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需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例如本书第16页第2题);另一类则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例如第38页第1题)或在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学会这个问题的答案(例如第65贡第2题关于望远镜物镜与目镜焦距的关系)。对于前一类,重在学生寻找资料的过程,教师可以提供线索,但绝对不应提供现成的数据;对于后一类,重在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教师没有必要提供答案。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是实践性的问题。
  (五)充分体现STS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
  科学技术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重点。本书特意安排了STS栏目,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的观点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另外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的问题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只有广泛地联系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是活生生的。这套书不仅单独设置了STS栏目,在书中其他部分也尽力渗透STS的思想和科技人文意识(例如各章的章头语)。
  (六)注意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材的编写特别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才能真正把物理知识学好。我们在教材编写中注意了概念和规律的实际应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此书中特意设立了“科学世界”栏目,用于介绍那些应用性的(例如第62页“眼镜的度数”)或细节性的知识。书中还尽可能地在各种栏目中收入了一些非基础的但十分有用或有趣的知识。例如,望远镜和显微镜、楼道灯的自动开关等。
  (七)形式生动活泼
  这套书力求生动活泼。本书尝试以视觉形象向读者传递更多的信息,为此使用了很多彩色照片。能够用图片表达的就用图片表达而不在文中重复,不追求图文—一对应,以适应当代少年的阅读习惯。
  插图人物以漫画形式出现,并有女孩、男孩和老爷爷三个固定的人物形象,有时更以滑稽的卡通方法表现严肃的科学内容(例如第58页图3.3-1),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希望在使他们热爱科学的教育中以及乐观向上的人格发展中能够起些作用。
本书采用彩色印刷,每章都有章首图,并配有散文体的引语,这也是全面发挥教科书的教育功能的一种尝试。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