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探究研究类问题(二)
作者:佚名 人气:
次 时间:2006年07月21日 星级:
二、物理活动型探究的组织与管理
1、探究课题(项目)的组织
就组织过程来看,包括选题资料收集、制定探究方案、设计报告、辩论总结等几个环节。
首先要做好课题的选择。科学探究项目的选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探究的成功与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最初阶段,你不应该过多地去顾及“高质量”,你只需要仔细观察你的周围,对每一事物提出为什么,然后试着给予回答。例如:如果你把气球与头发摩擦一会儿,它就会贴到墙上?观察到这个现象可能会使你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摩擦的时间越长气球会贴得越牢吗?头发的长度和质地会影响贴的效果吗?气球的膨胀程度和颜色会影响贴的效果吗?等等。准备一本笔记本,随时记下你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不管它是怎样一个问题。坚持不懈地提出问题,这将会提高你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会由一个主题出发,提出各种问题。
课题的选择大致应该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⑴自主性,学生自主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⑵价值性 ,对参与课题的学生要阐明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特别强调本课题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方面的价值。课题的选择必须有明确的价值性。没有价值的课题是没有生命力的,课题要注重科学价值。所谓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也包括对不正确的科学结论给予纠正,对不完整的结论给予补充。⑶新颖性 ,科学研究的选题应体现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既可表现为理论、观点、概念的创新,又可以表现为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学生所选的项目,不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可以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就能解决的课题,也可以是需要运用综合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是理论性较强、需要逻辑推断予以阐明的问题,也可以是实验性较强、需要进行科学实验才能解决的课题;可以是与当前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现实性较强的课题,也可以是需要进行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等综合研究的问题。总之,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全新的问题,也可以是前人(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两者都强调科学探究本身的新颖性——要么取一个新的探究视角,要么采用一种新的探究方法,要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
总之,“课题”就来源于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困惑”。这种困惑可能是因为“第一次亲密接触”带来的,也可能是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换个角度想一想产生的;可能是因为有人向你发问,也可能产生于你自己的遐想中;……
2、探究课题(项目)的可行性
与选题过程的开放性相反,可行性分析阶段强调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是否具有研究的可能。课题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从主观方面看,自己是否具备课题研究必须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等。从客观方面看,是否有必要的资料、工具、经费等。这一阶段的工作大致包括:
科学探究小组的组织。在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个人题目内容相近的几名同学自愿组成一个科学探究小组,小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指导教师的联络。在组织课题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他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
小组项目的确立。小组对每个人的题目和初步设计进行讨论和论证,最后形成本小组的探究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每一小组查阅、收集一本与课题有关的各种资料,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体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的选聘。科学探究小组确立后,小组根据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也可以选聘校外专家学者(家长)担任指导教师。一个探究小组可以选聘多个指导教师,校内教师一人可以受聘担任多个探究小组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作用在于从理论、探究程度与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与支持,但整个探究过程都由学生自行完成。
探究方案的制定。项目确立后,要求每一个探究小组认真讨论,共同拟定整个探究活动的计划,形成具体完整的探究方案。探究方案大致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组成员,项目的主要内容、项目探究的可行性分析、具体的实施步骤(项目进度计划)、项目组成员的分工、经费预算、主要参考文献等。
项目报告。学生选定项目、拟定探究方案后,需要以班为单位组织项目报告。项目报告会由各探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组)和全班同学汇报,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均可提出问题,小组内各成员均可参与回答提问。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的情况,对探究项目进行评价,或提出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施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小组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
3.探究课题(项目)的实施
在项目报告获准通过后,即可按计划利用每周规定课时的时间和其他课外时间分头进行研究。各小组提交的计划经指导教师审核后,由学生自行实施。各小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计划,既分工负责各自的任务,又相互配合,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指导教师既要为探究小组内的各成员提供咨询与研究指导,又要负责对整个探究过程的监控。由于这是一门完全以学生科学探究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教师的监控仅体现在依据各探究小组所制定的探究方案定期检查进展情况,掌握和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解决发生的偏差和问题。
4.探究课题(项目)答辩或讨论
各探究小组在按计划完成科学探究之后,需要写出科学探究报告,详细叙述探究思路、探究过程与探究所取得的成果,着重描述探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科学探究的体会等。指导教师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成果报告进行初步的评审,符合基本要求的准备参加班内的答辩,不符合要求的重新修改。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回答、评语四个部分组成。在以班为单位的答辩过程中,各研究小组推选一至两名同学为主陈述人,在所限制的时间内,向全班同学和指导教师(组)简要汇报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介绍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探究过程中的主要收获。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要求小组推选回答人,也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组员回答。答辩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小型的学术讨论会,大家共同探讨该项目的科学探究价值,以及成功之处和所存在的问题。
较优秀的成果(作品、论文),可提交学校,由学校组织答辩会。学校还将优秀的科学探究成果送交有关部门,参加评比,或交有关报刊,予以正式公开发表。
5、活动型探究的注意事项
(1)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学校要把活动作为正式课程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统一规划的课程体系之中,酌情安排课时。
(2)活动内容的专题性与广泛性。有些活动可涉及中学物理各年级知识。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同学们可以在科技、人文、社会、资源、环境、地理等广大的范围里拟定研究主题,可以与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相结合,也可以不受学科的限制。
(3)学生参与研究的自主性。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学生自行选择项目,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组织与实施,教师在主题设置、科技指导、方法论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与帮助,但不过多介入,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
(4)运用知识的综合性。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与资料的训练(如利用校外和校内的各种资料和渠道,包括互联网、图书馆和访问校内外的有关人士),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合成、交流的能力。
(5)探究过程的灵活性与合作性。科学探究对学生所从事的探究过程不作统一的、规范化要求,但要求参与的学生必须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学生间既有相对分工,又有相互合作。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形成包括阅读、讨论、走访、调查、实验、答辩等在内的多元化、灵活性交流机制与研究程序,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重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6)活动评价的全程化、多元化与弹性化。活动评价贯穿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不仅要评价学生所选择探究项目的意义、价值、新颖性、可行性等,评价学生设计的探究过程的合理性,评价探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而且还要评价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科学探求精神与合作精神等,从而体现了评价的内容与标准的多元化与弹性化。
此外,作为探究性活动旨在更贴切地反映学校的办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活动目标大致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主动精神。
(2)训练学生进行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
(3)进行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参与精神和参与能力,使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这类活动的实施流程可如图所示。
- 上一份资料:新课标探究研究类问题(一)
- 下一份资料:新课标探究研究类问题(三)
二、物理活动型探究的组织与管理
1、探究课题(项目)的组织
就组织过程来看,包括选题资料收集、制定探究方案、设计报告、辩论总结等几个环节。
首先要做好课题的选择。科学探究项目的选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探究的成功与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最初阶段,你不应该过多地去顾及“高质量”,你只需要仔细观察你的周围,对每一事物提出为什么,然后试着给予回答。例如:如果你把气球与头发摩擦一会儿,它就会贴到墙上?观察到这个现象可能会使你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摩擦的时间越长气球会贴得越牢吗?头发的长度和质地会影响贴的效果吗?气球的膨胀程度和颜色会影响贴的效果吗?等等。准备一本笔记本,随时记下你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不管它是怎样一个问题。坚持不懈地提出问题,这将会提高你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会由一个主题出发,提出各种问题。
课题的选择大致应该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⑴自主性,学生自主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⑵价值性 ,对参与课题的学生要阐明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特别强调本课题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方面的价值。课题的选择必须有明确的价值性。没有价值的课题是没有生命力的,课题要注重科学价值。所谓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也包括对不正确的科学结论给予纠正,对不完整的结论给予补充。⑶新颖性 ,科学研究的选题应体现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既可表现为理论、观点、概念的创新,又可以表现为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学生所选的项目,不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可以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就能解决的课题,也可以是需要运用综合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是理论性较强、需要逻辑推断予以阐明的问题,也可以是实验性较强、需要进行科学实验才能解决的课题;可以是与当前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现实性较强的课题,也可以是需要进行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等综合研究的问题。总之,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全新的问题,也可以是前人(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两者都强调科学探究本身的新颖性——要么取一个新的探究视角,要么采用一种新的探究方法,要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
总之,“课题”就来源于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困惑”。这种困惑可能是因为“第一次亲密接触”带来的,也可能是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换个角度想一想产生的;可能是因为有人向你发问,也可能产生于你自己的遐想中;……
2、探究课题(项目)的可行性
与选题过程的开放性相反,可行性分析阶段强调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是否具有研究的可能。课题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从主观方面看,自己是否具备课题研究必须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等。从客观方面看,是否有必要的资料、工具、经费等。这一阶段的工作大致包括:
科学探究小组的组织。在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个人题目内容相近的几名同学自愿组成一个科学探究小组,小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指导教师的联络。在组织课题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他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
小组项目的确立。小组对每个人的题目和初步设计进行讨论和论证,最后形成本小组的探究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每一小组查阅、收集一本与课题有关的各种资料,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体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的选聘。科学探究小组确立后,小组根据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也可以选聘校外专家学者(家长)担任指导教师。一个探究小组可以选聘多个指导教师,校内教师一人可以受聘担任多个探究小组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作用在于从理论、探究程度与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与支持,但整个探究过程都由学生自行完成。
探究方案的制定。项目确立后,要求每一个探究小组认真讨论,共同拟定整个探究活动的计划,形成具体完整的探究方案。探究方案大致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组成员,项目的主要内容、项目探究的可行性分析、具体的实施步骤(项目进度计划)、项目组成员的分工、经费预算、主要参考文献等。
项目报告。学生选定项目、拟定探究方案后,需要以班为单位组织项目报告。项目报告会由各探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组)和全班同学汇报,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均可提出问题,小组内各成员均可参与回答提问。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的情况,对探究项目进行评价,或提出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施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小组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
3.探究课题(项目)的实施
在项目报告获准通过后,即可按计划利用每周规定课时的时间和其他课外时间分头进行研究。各小组提交的计划经指导教师审核后,由学生自行实施。各小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计划,既分工负责各自的任务,又相互配合,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指导教师既要为探究小组内的各成员提供咨询与研究指导,又要负责对整个探究过程的监控。由于这是一门完全以学生科学探究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教师的监控仅体现在依据各探究小组所制定的探究方案定期检查进展情况,掌握和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解决发生的偏差和问题。
4.探究课题(项目)答辩或讨论
各探究小组在按计划完成科学探究之后,需要写出科学探究报告,详细叙述探究思路、探究过程与探究所取得的成果,着重描述探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科学探究的体会等。指导教师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成果报告进行初步的评审,符合基本要求的准备参加班内的答辩,不符合要求的重新修改。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回答、评语四个部分组成。在以班为单位的答辩过程中,各研究小组推选一至两名同学为主陈述人,在所限制的时间内,向全班同学和指导教师(组)简要汇报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介绍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探究过程中的主要收获。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要求小组推选回答人,也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组员回答。答辩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小型的学术讨论会,大家共同探讨该项目的科学探究价值,以及成功之处和所存在的问题。
较优秀的成果(作品、论文),可提交学校,由学校组织答辩会。学校还将优秀的科学探究成果送交有关部门,参加评比,或交有关报刊,予以正式公开发表。
5、活动型探究的注意事项
(1)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学校要把活动作为正式课程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统一规划的课程体系之中,酌情安排课时。
(2)活动内容的专题性与广泛性。有些活动可涉及中学物理各年级知识。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同学们可以在科技、人文、社会、资源、环境、地理等广大的范围里拟定研究主题,可以与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相结合,也可以不受学科的限制。
(3)学生参与研究的自主性。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学生自行选择项目,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组织与实施,教师在主题设置、科技指导、方法论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与帮助,但不过多介入,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
(4)运用知识的综合性。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与资料的训练(如利用校外和校内的各种资料和渠道,包括互联网、图书馆和访问校内外的有关人士),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合成、交流的能力。
(5)探究过程的灵活性与合作性。科学探究对学生所从事的探究过程不作统一的、规范化要求,但要求参与的学生必须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学生间既有相对分工,又有相互合作。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形成包括阅读、讨论、走访、调查、实验、答辩等在内的多元化、灵活性交流机制与研究程序,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重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6)活动评价的全程化、多元化与弹性化。活动评价贯穿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不仅要评价学生所选择探究项目的意义、价值、新颖性、可行性等,评价学生设计的探究过程的合理性,评价探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而且还要评价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科学探求精神与合作精神等,从而体现了评价的内容与标准的多元化与弹性化。
此外,作为探究性活动旨在更贴切地反映学校的办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活动目标大致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主动精神。
(2)训练学生进行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
(3)进行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参与精神和参与能力,使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这类活动的实施流程可如图所示。
- 上一份资料:新课标探究研究类问题(一)
- 下一份资料:新课标探究研究类问题(三)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