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

帮助中心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 > 内容详情

新课改100问(91---100问)

作者:佚名  人气: 次  时间:2006年08月22日  星级:

91、新教材具有哪些功能?

各省、市、自治区依据《纲要》和《课程标准》,开发出了不同版本的新教材,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教材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它和以往的教材是否具有不同的功能?
⑴新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教材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很好的发挥了范例作用,内容的编排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这是因为,在信息社会中,人们都需要不断地自学来实现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人人都应具备查找、分析、综合和分辨真伪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锻炼。
⑵新教材具有符合实际的思想教育功能
以往的教材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具备基本技能的方面关注得比较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则重视不够。而现在的新教材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具体说来,新教材注意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及科学太度,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⑶新教材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
传统的教材对科学真理的表达与解释被认为是“事实性知识”,教师与学生很少考虑教材对科学真理的表达与解释是否正确与准确,因而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的真理性被绝对化了;还由于教材是教学评价和对学生进行评价和主要依据,所以学生很少思考和怀疑教材中有关科学事件或现象的叙述和解释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学习时也只是接受科学知识与事实,难以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其实创新就是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品质之一,新教材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或事例中,选择一些内容新颖又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来展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与创新活动的关系,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育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设置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⑷新教材还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写的,它必须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在的教材进行再加工。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递既定的原理、定理、法则等权威性的知识,而是通过教材这个中介与学生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与对话,在这种交流与对活中进行知识的建构活动,获得心灵的沟通与发展,这样的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

92、怎样认识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学目标展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是被“窒息”的人。这次课程改革产生的新教材在教学目标上改变了以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单一性,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力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进取、开拓精神的人才。每门具体学科的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即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样对教学目标的规定改变了过去的单一性(即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模糊性和笼统性,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科、学段水平提出不同目标。
但是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能够走入另一个极端,即认为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获得知识的方法,要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移。就知识与方法的关系来说,一方面知识从类型上说不仅包含了“事实性的知识”,而且也包括了“程序性的知识”,后者就是我们说的“方法”。因此,方法范畴包含在知识范畴之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另一方面,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以一定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条件的,离开了程序性知识,也就没有任何的事实性知识,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必然地包含了对作为其条件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所谓能力,无非是解决某一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熟练程度,这种熟练程度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熟练程度,对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的熟练程度,对采用常规或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可能性大小的理解程度。而所有这些,又都依赖问题解决者所拥有的有关知识的丰富性程度和结构合理性程度。那些在某一问题上知识贫乏或结构不合理的人,必然缺乏解决那一问题的能力。所以,能力问题最终可以转化为知识问题;因此,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方法和能力的目标的重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和弱化知识目标,否则就会影响到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本文根据《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单元三)编写

93、怎样理解教材的整合性?

整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传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而提出来的一个理念,教材的整合是新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之一,那么新教材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其整合性呢?
⑴在内容的设计上注重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增强教材的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使教材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实现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综合性学习。如在人教社的实验教材中,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中,加强了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教材则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人性化,一方面穿插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与融合的有益尝试
⑵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有机统一,实现目标的整合。如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阐述。并指出,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环保小卫士”部分,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很好的体现了目标的整合。

94、怎样用新观念教新教材?

⑴重视单元教学目标。
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历史、地理等各门学科,新教材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大胆取舍,紧扣重点,重点抓住了,难点也就容易突破,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避免面面俱到。
⑵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法指导,就是要让学生组成一个完整的学法系统,形成科学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法指导放在第一位,帮助学生分解、整理和归纳学习方法。
⑶强化教学的反馈意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与情境,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的了解、反省,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系统。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增设批改课。在批改课上,除了学生的练习作业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自我检查、教师或学生的自我评价、师生一起处理遗留问题,明确新的任务等等。从人们的思维习惯出发,可以把批改课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步,进行这一步时,可以让学生采用写批语的方法。第二步,回报交流。第三步,巩固提高。学生可以采用写日记的形式,谈经验,谈教训,巩固并提高单元学习的教学效果。

95、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作什么?

第一,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的基础”。因此,摆在教师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莫过于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了。通过对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教师能够达到熟悉所教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和评价要求;并且能够对这些方面做出自己的理性认识、提出个人见解;了解《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的基本要求,并且对其科学性、可行性作出评价;学会以对课程的知识技能、科学方法、实践创新与情感态度、价值的有效渗透,达到课程内容综合、整合的效果。据此,教师必须站在学科教学整体设计的高度来完成教学,而非一隅一得。
第二,研究教材
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具体而言,研究教材主要有:一是研究教材对《课程标准》反映的真实性,即教材是否全面地反映了《课程标准》所坚持的教育理念,教材是否真实反映《课程标准》所坚持的教育要求,以及通过教材运用所反映的《课程标准》的地方适用性如何等问题。二是教材内容选择的容量与难度是否符合地方教育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印刷与装帧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卫生等问题。

96、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