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之“新”
作者:江厚林 人气:
次 时间:2025年02月19日 星级:
2024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已使用一学期,经历了省、市、区、校等逐级系列培训学习,老师们对新教材之“新”有了一定认识,八年级物理老师正在用实践感受新教材带来的变化。
阅读朱文军老师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南京)2024年第10期第49-55页,人大复印社《中学物理教与学》2024年第12期第24-28、37页转载的文章《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一文,结合一学期的学习经历,和老师们聊聊新教材之“新”。
新教材在继承中创新并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优化教材结构,关注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发展相统一,强化实验特色,通过跨学科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言中增加物理学与科技强国,“生活·物理·社会”中“赤子归来无私奉献”等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和理想追求。
(2)有机融入中国元素,弘扬中华文化。如关于“连通器”联系紫砂壶和长江三峡五阶梯船闸。
2.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1)注重物理观念进阶。教材反映渐进建构螺旋式上升。宏观上(整本书)以能量贯穿始终,中观上(大单元)关注知识的逻辑顺序,微观上(章节)关注学生认知顺序。
(2)关注科学思维提升。
凸显模型建构过程,通过观察、抽象等过程形成物理模型,如光线模型。
关注培养推理能力,发展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如光的反射规律,原反射光线所在面前后翻折,逻辑上不是真正的探究,新教材通过白板斜放怎样呈现反射光线得到白板与镜面垂直时才能实现,进而通过多组共入射点的白板面共线从而建立法线模型,真正探究出“三线共面”。
突出质疑创新频次,从引言、章导语和章复习思维进阶,均以质疑开启,如第九章压强与浮力思维进阶反思提升第4题,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小明根据物体逐步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的现象,猜想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不难得出,浸没前浮力与深度成正比,浸没后浮力和深度无关。有老师认为在控制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不变时,设计一个长方体竖放、横放和侧放一半,得出浮力与深度无关,此设计忽视物理量有层次之错。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第一层)、排开液体质量(第二层)、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第三层)、与浸入深度横截面积液体密度(第四层)。而探究浮力与浸入深度的关系属第四层次,应控制横截面积和液体密度相同,得出浮力与物体浸没前深度有关。【运用事物因果联系“穆勒五法”中的公变法,具体方法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绍】
【此处似乎少了科学思维之论证层面的介绍。】
(3)注重体现科学探究本质特征,避免形式化探究。
新教材不要求按照模式化、统一的探究过程,结合具体探究内容,突出探究的某个或某些化解,关注本质和内涵,激发学生动机,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传统方法之一是限定物距,两倍焦距外、两倍焦距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焦点处、一倍焦距以内分别做实验观察成像性质,此设计本质上是验证。传统方法之二是三组倒立缩小实像后匆忙得出物距在两倍焦距之外,两倍焦距的出现不符合逻辑认知。新教材在三次缩小、三次放大的基础上思考,物距逐渐减小时像的大小怎么变?是否存在等大的实像?应该在什么位置?通过几何画板特殊光线作图等方式推理得到两倍焦距时物距等于像距,物像等高,然后实验验证。
(4)有机融入科学态度和责任教育。
新教材结合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了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结论会不断被修正甚至证伪等。如八下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第四节日心说与太阳系中,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现代宇宙,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再如牛顿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奥斯特发现电和磁的联系等。
3.优化教材结构
新教材五大主题(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体现学段衔接,注重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相统一。
(1)体现学段衔接
与小学科学相衔接,小学科学中的重点内容不再重复,如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关于小学科学中哪些重点内容已深入学习,后面认真学习后再呈现给大家】
与高中物理相衔接,培养学生好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如光线杠杆等建模研究真实问题。再如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合理推理不受阻力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不一定是匀速直线),再推理不受重力和支持力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体会理想实验研究方法。又如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在学生已学习正比、反比、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实验数据(四次,高中要做五次),排除正比、一次函数及二次函数的可能性,从而测出反比关系的结论。【关于初中物理哪些重点内容与高中存在紧密衔接,力争通过学习与大家交流】
(2)关注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的统一。
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的阶段性和渐进性存在矛盾,因此新教材关注:
一是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以学生的认知逻辑为基础,实现内容结构化。如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关于速度内容的编排,先粗略定义速度再研究匀速直线运动,最后讨论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是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充分考虑其他学科的进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如将物态变化调整到第四章,学生数学上已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三是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目标有机融入到物理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将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于概念建立和规律认识的过程中,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实施方法育人。
(3)合理调整结构和内容。
单元结构调整,物态变化由第二章调为第四章,与数学学科的衔接,充分考虑天气适于学习。将粒子到宇宙由第七章调为第十章,关于粒子和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在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后更易于学生学习。
单元内结构调整,人眼看不见的光调至光的折射最后一节;照相机与眼球和望远镜显微镜合并为透镜的应用,且侧重是你的缺陷与矫正;第十三章增加第五节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第十六章安装直流电动机并入第三节;第十八章核能和太阳能合并(太阳能也是核能)。
部分内容的增加或删减,依据2022版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的变化,第二章光现象中删除物体的颜色;第八章力与运动的关系中增加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第九章压强与浮力增加连通器的内容。
4.强化实验教学。
新教材继承注重学生实验活动,注重利用随手取材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以探究为主线,创设结构化实验体系。从学生认知出发,系列设计实验活动(如体验性探究性活动等),突出体现探究中的学思结合,知行结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如初始光的反射、猜想反射规律、引出法线、探究面的关系、角的关系,呈现空间景象,深化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2)落实学生必做实验,关注实验能力的逐步发展。2022版新课标血痕必做21个实验,新教材均已学生实验栏目落实,注重从定性到定量,从测量到探究,从基本仪器使用到灵活运用多种器材开展探究活动,体现能力素养的逐步提升。也根据实验特点和难度,灵活呈现实验过程,有给出方案步骤和记录表格的,有部分给出部分开放的,注重实验与探究的思维含量,摒弃固定的实验设计,避免按部就班的验证实验。
(3)注重优化实验方案,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发挥传统实验器材简易操作方便现象直观体验性强的优势,改进某些实验器材实验过程,适当引入新的实验技术手段。如观察水的沸腾,从实际出发,将小烧杯换成大水壶,酒精灯改成电热器,改善了观察效果,缩短了实验时间,体现现代实验技术手段与传统实验的融合。又如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特点,采用温度传感器效果会更好。
5.注重跨学科实践。
在原2012版教材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两种途径实现跨学科,一是在实践与练习或素养提升中安排小型实践活动,如制作简易潜望镜等。二是经过系统优化设计,在部分章节后安排跨学科实践,每学期3个,共12个,均立足课程,适度开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手脑并用才能完成。有任务与要求和交流与评价两个部分,为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空间。
- 上一份资料:初中物理新教材(八下)变化内容(2025人教版)
- 下一份资料:没有了!

2024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已使用一学期,经历了省、市、区、校等逐级系列培训学习,老师们对新教材之“新”有了一定认识,八年级物理老师正在用实践感受新教材带来的变化。
阅读朱文军老师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南京)2024年第10期第49-55页,人大复印社《中学物理教与学》2024年第12期第24-28、37页转载的文章《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一文,结合一学期的学习经历,和老师们聊聊新教材之“新”。
新教材在继承中创新并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优化教材结构,关注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发展相统一,强化实验特色,通过跨学科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言中增加物理学与科技强国,“生活·物理·社会”中“赤子归来无私奉献”等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和理想追求。
(2)有机融入中国元素,弘扬中华文化。如关于“连通器”联系紫砂壶和长江三峡五阶梯船闸。
2.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1)注重物理观念进阶。教材反映渐进建构螺旋式上升。宏观上(整本书)以能量贯穿始终,中观上(大单元)关注知识的逻辑顺序,微观上(章节)关注学生认知顺序。
(2)关注科学思维提升。
凸显模型建构过程,通过观察、抽象等过程形成物理模型,如光线模型。
关注培养推理能力,发展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如光的反射规律,原反射光线所在面前后翻折,逻辑上不是真正的探究,新教材通过白板斜放怎样呈现反射光线得到白板与镜面垂直时才能实现,进而通过多组共入射点的白板面共线从而建立法线模型,真正探究出“三线共面”。
突出质疑创新频次,从引言、章导语和章复习思维进阶,均以质疑开启,如第九章压强与浮力思维进阶反思提升第4题,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小明根据物体逐步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的现象,猜想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不难得出,浸没前浮力与深度成正比,浸没后浮力和深度无关。有老师认为在控制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不变时,设计一个长方体竖放、横放和侧放一半,得出浮力与深度无关,此设计忽视物理量有层次之错。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第一层)、排开液体质量(第二层)、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第三层)、与浸入深度横截面积液体密度(第四层)。而探究浮力与浸入深度的关系属第四层次,应控制横截面积和液体密度相同,得出浮力与物体浸没前深度有关。【运用事物因果联系“穆勒五法”中的公变法,具体方法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绍】
【此处似乎少了科学思维之论证层面的介绍。】
(3)注重体现科学探究本质特征,避免形式化探究。
新教材不要求按照模式化、统一的探究过程,结合具体探究内容,突出探究的某个或某些化解,关注本质和内涵,激发学生动机,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传统方法之一是限定物距,两倍焦距外、两倍焦距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焦点处、一倍焦距以内分别做实验观察成像性质,此设计本质上是验证。传统方法之二是三组倒立缩小实像后匆忙得出物距在两倍焦距之外,两倍焦距的出现不符合逻辑认知。新教材在三次缩小、三次放大的基础上思考,物距逐渐减小时像的大小怎么变?是否存在等大的实像?应该在什么位置?通过几何画板特殊光线作图等方式推理得到两倍焦距时物距等于像距,物像等高,然后实验验证。
(4)有机融入科学态度和责任教育。
新教材结合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了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结论会不断被修正甚至证伪等。如八下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第四节日心说与太阳系中,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现代宇宙,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再如牛顿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奥斯特发现电和磁的联系等。
3.优化教材结构
新教材五大主题(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体现学段衔接,注重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相统一。
(1)体现学段衔接
与小学科学相衔接,小学科学中的重点内容不再重复,如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关于小学科学中哪些重点内容已深入学习,后面认真学习后再呈现给大家】
与高中物理相衔接,培养学生好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如光线杠杆等建模研究真实问题。再如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合理推理不受阻力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不一定是匀速直线),再推理不受重力和支持力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体会理想实验研究方法。又如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在学生已学习正比、反比、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实验数据(四次,高中要做五次),排除正比、一次函数及二次函数的可能性,从而测出反比关系的结论。【关于初中物理哪些重点内容与高中存在紧密衔接,力争通过学习与大家交流】
(2)关注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的统一。
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的阶段性和渐进性存在矛盾,因此新教材关注:
一是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以学生的认知逻辑为基础,实现内容结构化。如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关于速度内容的编排,先粗略定义速度再研究匀速直线运动,最后讨论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是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充分考虑其他学科的进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如将物态变化调整到第四章,学生数学上已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三是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目标有机融入到物理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将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于概念建立和规律认识的过程中,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实施方法育人。
(3)合理调整结构和内容。
单元结构调整,物态变化由第二章调为第四章,与数学学科的衔接,充分考虑天气适于学习。将粒子到宇宙由第七章调为第十章,关于粒子和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在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后更易于学生学习。
单元内结构调整,人眼看不见的光调至光的折射最后一节;照相机与眼球和望远镜显微镜合并为透镜的应用,且侧重是你的缺陷与矫正;第十三章增加第五节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第十六章安装直流电动机并入第三节;第十八章核能和太阳能合并(太阳能也是核能)。
部分内容的增加或删减,依据2022版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的变化,第二章光现象中删除物体的颜色;第八章力与运动的关系中增加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第九章压强与浮力增加连通器的内容。
4.强化实验教学。
新教材继承注重学生实验活动,注重利用随手取材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以探究为主线,创设结构化实验体系。从学生认知出发,系列设计实验活动(如体验性探究性活动等),突出体现探究中的学思结合,知行结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如初始光的反射、猜想反射规律、引出法线、探究面的关系、角的关系,呈现空间景象,深化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2)落实学生必做实验,关注实验能力的逐步发展。2022版新课标血痕必做21个实验,新教材均已学生实验栏目落实,注重从定性到定量,从测量到探究,从基本仪器使用到灵活运用多种器材开展探究活动,体现能力素养的逐步提升。也根据实验特点和难度,灵活呈现实验过程,有给出方案步骤和记录表格的,有部分给出部分开放的,注重实验与探究的思维含量,摒弃固定的实验设计,避免按部就班的验证实验。
(3)注重优化实验方案,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发挥传统实验器材简易操作方便现象直观体验性强的优势,改进某些实验器材实验过程,适当引入新的实验技术手段。如观察水的沸腾,从实际出发,将小烧杯换成大水壶,酒精灯改成电热器,改善了观察效果,缩短了实验时间,体现现代实验技术手段与传统实验的融合。又如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特点,采用温度传感器效果会更好。
5.注重跨学科实践。
在原2012版教材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两种途径实现跨学科,一是在实践与练习或素养提升中安排小型实践活动,如制作简易潜望镜等。二是经过系统优化设计,在部分章节后安排跨学科实践,每学期3个,共12个,均立足课程,适度开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手脑并用才能完成。有任务与要求和交流与评价两个部分,为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空间。
- 上一份资料:初中物理新教材(八下)变化内容(2025人教版)
- 下一份资料:没有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