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演变
作者:董镇邦 人气:
次 时间:2004年10月11日 星级: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中国物理教材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十年动乱和拨乱反正。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建国初期我要在教材工作方面的方针、措施和成绩,本文从建国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学物理教材谈起。
一、解放以前的中学物理教材
解放以前,中、小学课本都由各私营书店请人编写,学校自由选用,国民党政府只颁行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作为编写课本和教学的依据。
解放前夕的中学物理课本大都是根据国民党政府1941年颁行的《修正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参考了欧、美、日本的课本编写的。
《修正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规定物理教学时数是很少的:初、高中都在三年级开设一年物理,初中每周3小时,仅占初中总教学时数的3.2%;高中分甲、乙组,甲组每周5小时,占高中总教学时数的5.4%,乙组每周4小时,占高中总教学时数的4.3%。规定物理课的目标:
初中:(一)使学生了解常见之简单物理现象。(二)养成学生观察自然界事物习惯,并引起其对于自然现象加以思索之兴趣。(三)注意练习学生运用官能及手技,以增进其日常生活上利用自然之技能。
高中:(一)使学生明了物理学中简单原理,并能应用以解决日常问题及说明常见现象。(二)注意训练学生官能及手技,以培养其观察与实验之才能。(三)使学生略知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及国防生产之关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受到了课程标准制订者的重视,不仅在“目标”中提到,还在“时间支配”部分提到:初中每两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1小时(占物理课时的16.7%);高中甲组每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2小时(占甲组物理课时的40%);高中乙组每两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2小时(占乙组课时的25%)。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社会不重视实验、器材缺乏和教材份量重,学生实验遭到忽视。
目标中没有强调掌握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只要求了解简单现象,明了简单原理,不重视联系生产实际,只强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修正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初、高中的教材内容有大量重复。例如,初中列出的流体静力学、匀变速运动规律、力的合成和分解、物理的平衡、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简单机械、功和能、热的传播、热膨胀计算、物态变化和潜热计算、热机、气象常识、声音的现象、几何光学知识、色散和光谱、静磁现象、静电现象、直流电规律、电磁现象、无线电常识等,在高中的教材内容中也列出了。因此,当时根据课程标准编出的初、高中物理课本的关系是同心圆放大。例如,初中课本一般只用四、五篇幅讲位移、速度、加速度概念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公式,高中课本一般则用十四、五页篇幅,除重复初中已讲内容外,再补充位移是矢量、平均速度、即时速度、平均加速度、即时加速度、下抛运动、斜抛运动、斜面上的运动。在讲述方法上,一般课本是先给出定义、定律、公式,而后是实验验证。
二、学习苏联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是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学习苏联。
解放后的头两年,由于没有新的课本而以解放前的课本作为暂代用课本。鉴于这些课本内容庞杂,负担重,教不完,中央教育部出版社总署决定改变解放前由各私营书店请人编写中小学课本的作法,而于1950年底共同组建了以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全国通用的课本。
从1950年10月开始,中央教育部组织力量编订《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于1952年3月印行)。这份草案是“以我国已有的教育经验和现有的教学条件为基础,并吸收苏联中学的教学经验编订的”。在《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制订过程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课本编写人员参加了,并且着手据以编写物理课本。初中物理上册从1951年秋季开始供应。(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一套物理课本,由于下面将谈到的编辑方针改变而没有编完,1953年秋季供应的高中物理第二、三册都是东北教育部编译的苏联课本。)
当时的舆论对于课本工作学习苏联的情况是不满意的,《人民教育》1952年11月号社论《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迎接中苏友好月》反映了当时的权威看法: “在教材方面,过去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编辑工作者做了一些编译和编写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三年来的经验,也更加看出,只就英美课本和旧中国的课本,加以编译和改写,不独观点不易脱却资产阶级的影响,就是在材料配备、篇章结构上,也有很大缺陷;自编一套,也不易很快成熟,很快达到科学化系统化。因此,今后除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外,凡是苏联已有的教材,我们都要尽可能以它们为蓝本,并尽可能结合中国实际来加以改编。” 此后,中学物理教材的编辑方针也由吸收苏联经验改为苏联最新课本为蓝本,即对苏联课本的整体思想与基本科学内容不做大的变动,只对其中不适合中国情况的具体材料加以适当的更改和补充。
1952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以当时苏联物理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1956年又参考苏联的新教学大纲,编订了《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这个修订草案一直使用到1962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52年下半年开始,根据教学大纲,以苏联最新课本为蓝本,编写中学物理课本。编写中特别注意吸取我国教师的经验。这套课本自1953年秋开始供应初二的,到1957年秋,初中两册、高中三册全部出齐。初中两册到1963、1964年相继为新编的课本代替,高中的三册一直用到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
1952年和1956年的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以系统的和巩固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问题的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由于学习苏联,中学物理由解放前的初、高中各学一年,这两年物理周课时总数为7、8,变为从初二到高三连续学习五年,这五年物理周课时总数1956年为15(各年级每周课时数别为初二,3/2;初三,2;高一,3;高二,3;高三,5/4)。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明显提高,现代物理和联系实际的内容明显加强。课本中讲到了电磁场的物质性,而不再讲以太概念和只限于实体才有的物质通性;解放前的物性学知识,现在由于用分子学说解释,而与热学合并为热学和分子物理学部分;过去独立于电学之外的磁学,由于提示了磁的电本质。而成为电学的一部分;对光的本性,增加了光电效应和光子说,提示了光的二象性;关于原子模型和原子核结构,也介绍了玻尔模型和核的组成以及核能的利用。 除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明显提高以外,这套课本在编写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1.意贯彻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初中物理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程度,必须以实验观察为基础,来探求各个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高中学生在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上都已大大提高,因此,高中的每一课题都不是单纯重复初中已学过的,而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大的深度上,对物理作进一步的学习。
初、高中教材的编排,也从解放前的同心圆放大变为螺旋式上升。
2.重视概念、规律的教学。强调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是使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
3.强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引入课题和讲述概念、规律的应用时,必须与学生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祖国的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联系起来,必须训练学生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和分析周围现象。同时提出不要脱离物理知识讲生产技术细节,防止狭隘的实用主义偏向。
4.重视物理实验。强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广泛地进行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实验。”1956年大纲(修订草案)中,明确列出了教学中应作的演示实验,初中为103个,高中为131个(课本中更多);大纲和课本中的学生实验,初中为15个(占初中物理总课时数的9.8%),高中为19个(占高中物理总课时数的5.3%,初、高中合计,占物理总课时数的6.7%)。
5.注意奠定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要靠唯物辩证地讲解各个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原理,不要用一些物理例证来对某些哲学问题作粗略的解释。
对于这套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物理教材的反映,最初是负担重、程度深,1958年又被指责为少慢差费、落后于学生的智力发展。现在看来,这套教材的程度还是基本合适的,对学生掌握系统、巩固的基础知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注意不够。
三、走自己的路
从1958年到1965年,是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编写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根据我国情况,走自己的路。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开展了“教育大革命”,认为中学教材的主要问题是“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中国实际。于是要求在课本中大量编入政治口号,反映“大跃进”的“成就”,还要求讲具体的生产知识。再加上当时的浮夸风也波及教育战线,而认为中学教材还存在严重的少慢差费问
- 上一份资料:新世纪 新课程 新教材——人教版新教材的十大创新
- 下一份资料:什么是学生成长记录袋
一、解放以前的中学物理教材
解放以前,中、小学课本都由各私营书店请人编写,学校自由选用,国民党政府只颁行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作为编写课本和教学的依据。
解放前夕的中学物理课本大都是根据国民党政府1941年颁行的《修正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参考了欧、美、日本的课本编写的。
《修正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规定物理教学时数是很少的:初、高中都在三年级开设一年物理,初中每周3小时,仅占初中总教学时数的3.2%;高中分甲、乙组,甲组每周5小时,占高中总教学时数的5.4%,乙组每周4小时,占高中总教学时数的4.3%。规定物理课的目标:
初中:(一)使学生了解常见之简单物理现象。(二)养成学生观察自然界事物习惯,并引起其对于自然现象加以思索之兴趣。(三)注意练习学生运用官能及手技,以增进其日常生活上利用自然之技能。
高中:(一)使学生明了物理学中简单原理,并能应用以解决日常问题及说明常见现象。(二)注意训练学生官能及手技,以培养其观察与实验之才能。(三)使学生略知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及国防生产之关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受到了课程标准制订者的重视,不仅在“目标”中提到,还在“时间支配”部分提到:初中每两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1小时(占物理课时的16.7%);高中甲组每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2小时(占甲组物理课时的40%);高中乙组每两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2小时(占乙组课时的25%)。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社会不重视实验、器材缺乏和教材份量重,学生实验遭到忽视。
目标中没有强调掌握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只要求了解简单现象,明了简单原理,不重视联系生产实际,只强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修正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初、高中的教材内容有大量重复。例如,初中列出的流体静力学、匀变速运动规律、力的合成和分解、物理的平衡、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简单机械、功和能、热的传播、热膨胀计算、物态变化和潜热计算、热机、气象常识、声音的现象、几何光学知识、色散和光谱、静磁现象、静电现象、直流电规律、电磁现象、无线电常识等,在高中的教材内容中也列出了。因此,当时根据课程标准编出的初、高中物理课本的关系是同心圆放大。例如,初中课本一般只用四、五篇幅讲位移、速度、加速度概念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公式,高中课本一般则用十四、五页篇幅,除重复初中已讲内容外,再补充位移是矢量、平均速度、即时速度、平均加速度、即时加速度、下抛运动、斜抛运动、斜面上的运动。在讲述方法上,一般课本是先给出定义、定律、公式,而后是实验验证。
二、学习苏联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是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学习苏联。
解放后的头两年,由于没有新的课本而以解放前的课本作为暂代用课本。鉴于这些课本内容庞杂,负担重,教不完,中央教育部出版社总署决定改变解放前由各私营书店请人编写中小学课本的作法,而于1950年底共同组建了以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全国通用的课本。
从1950年10月开始,中央教育部组织力量编订《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于1952年3月印行)。这份草案是“以我国已有的教育经验和现有的教学条件为基础,并吸收苏联中学的教学经验编订的”。在《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制订过程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课本编写人员参加了,并且着手据以编写物理课本。初中物理上册从1951年秋季开始供应。(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一套物理课本,由于下面将谈到的编辑方针改变而没有编完,1953年秋季供应的高中物理第二、三册都是东北教育部编译的苏联课本。)
当时的舆论对于课本工作学习苏联的情况是不满意的,《人民教育》1952年11月号社论《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迎接中苏友好月》反映了当时的权威看法: “在教材方面,过去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编辑工作者做了一些编译和编写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三年来的经验,也更加看出,只就英美课本和旧中国的课本,加以编译和改写,不独观点不易脱却资产阶级的影响,就是在材料配备、篇章结构上,也有很大缺陷;自编一套,也不易很快成熟,很快达到科学化系统化。因此,今后除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外,凡是苏联已有的教材,我们都要尽可能以它们为蓝本,并尽可能结合中国实际来加以改编。” 此后,中学物理教材的编辑方针也由吸收苏联经验改为苏联最新课本为蓝本,即对苏联课本的整体思想与基本科学内容不做大的变动,只对其中不适合中国情况的具体材料加以适当的更改和补充。
1952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以当时苏联物理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1956年又参考苏联的新教学大纲,编订了《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这个修订草案一直使用到1962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52年下半年开始,根据教学大纲,以苏联最新课本为蓝本,编写中学物理课本。编写中特别注意吸取我国教师的经验。这套课本自1953年秋开始供应初二的,到1957年秋,初中两册、高中三册全部出齐。初中两册到1963、1964年相继为新编的课本代替,高中的三册一直用到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
1952年和1956年的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以系统的和巩固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问题的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由于学习苏联,中学物理由解放前的初、高中各学一年,这两年物理周课时总数为7、8,变为从初二到高三连续学习五年,这五年物理周课时总数1956年为15(各年级每周课时数别为初二,3/2;初三,2;高一,3;高二,3;高三,5/4)。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明显提高,现代物理和联系实际的内容明显加强。课本中讲到了电磁场的物质性,而不再讲以太概念和只限于实体才有的物质通性;解放前的物性学知识,现在由于用分子学说解释,而与热学合并为热学和分子物理学部分;过去独立于电学之外的磁学,由于提示了磁的电本质。而成为电学的一部分;对光的本性,增加了光电效应和光子说,提示了光的二象性;关于原子模型和原子核结构,也介绍了玻尔模型和核的组成以及核能的利用。 除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明显提高以外,这套课本在编写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1.意贯彻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初中物理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程度,必须以实验观察为基础,来探求各个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高中学生在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上都已大大提高,因此,高中的每一课题都不是单纯重复初中已学过的,而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大的深度上,对物理作进一步的学习。
初、高中教材的编排,也从解放前的同心圆放大变为螺旋式上升。
2.重视概念、规律的教学。强调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是使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
3.强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引入课题和讲述概念、规律的应用时,必须与学生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祖国的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联系起来,必须训练学生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和分析周围现象。同时提出不要脱离物理知识讲生产技术细节,防止狭隘的实用主义偏向。
4.重视物理实验。强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广泛地进行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实验。”1956年大纲(修订草案)中,明确列出了教学中应作的演示实验,初中为103个,高中为131个(课本中更多);大纲和课本中的学生实验,初中为15个(占初中物理总课时数的9.8%),高中为19个(占高中物理总课时数的5.3%,初、高中合计,占物理总课时数的6.7%)。
5.注意奠定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要靠唯物辩证地讲解各个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原理,不要用一些物理例证来对某些哲学问题作粗略的解释。
对于这套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物理教材的反映,最初是负担重、程度深,1958年又被指责为少慢差费、落后于学生的智力发展。现在看来,这套教材的程度还是基本合适的,对学生掌握系统、巩固的基础知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注意不够。
三、走自己的路
从1958年到1965年,是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编写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根据我国情况,走自己的路。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开展了“教育大革命”,认为中学教材的主要问题是“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中国实际。于是要求在课本中大量编入政治口号,反映“大跃进”的“成就”,还要求讲具体的生产知识。再加上当时的浮夸风也波及教育战线,而认为中学教材还存在严重的少慢差费问
- 上一份资料:新世纪 新课程 新教材——人教版新教材的十大创新
- 下一份资料:什么是学生成长记录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