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与“坏”,评判课堂的天平该“除锈”了!
作者:香去客还来 人气:
次 时间:2007年01月03日 星级:
“好”与“坏”,评判课堂的天平该“除锈”了!
自古以来,天平象征着公平,代表了评判好与坏的权威。评课标准正是评价一堂课是好是坏的天平,长期以来,这架天平引领着上课的规范,一定时期内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是,“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之际,再沿用这架老旧的天平,显然会造成越来越大的“误差”。为了能融合新的教学理念,以全新的思想去评价课堂教学,这架天平到了该“除锈”的时候了!
时代在进步,教育更要不断发展。传统的侧重于教师表现的课堂教学评价已逐渐显现出了不适应性,“教师的仪表仪态、怎样设计教案、怎样复习旧知识、怎样导入新课、怎样讲解新知识、怎样写板书、怎样突出重点和难点、怎样把握教学节奏等等”已成为了一个机械的定式,使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失败”两字就是给予的评价。然而,这样的评价忽略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学生,他们“怎么学习、怎么思考、怎么发展、怎么成长”却在评价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并不是提倡课堂教学可以漫无边际地任意发挥,但框得太死,就容易造成僵化、死板,没有生机。如今,新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有很广阔的创造空间,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那么教学就是成功的。下面,笔者想就一些共性的问题提出一家之言,望专家指正。
一. 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完整吗?
课堂如果过分注重形式化的设计,以预先设定好的环节按部就班,把其作为一节课所必须体现的具体指标,那么整个过程完成得再漂亮,也只能称赞表演艺术的精湛,学生在程序化的进程中是不能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的。原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认为:“固定的标准是人的身心和精神充分发展的天敌。”曾有位 老师在不同的两个班上同一堂课,第一次上时的教学过程相当完整,学生和 老师配合默契,“引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小结”环环相扣,在铃响的刹那间,一切刚好画上句号,评课老师大加赞赏,掌声经久不息。在第二个班,正当这位老师按序进入中盘之际,一个学生站起来,对刚才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位老师与他进行了面对面地讨论,当学生带着满意的表情坐下时,时间已经过了近十分钟,最后的一些安排自然没能在课堂上完成,有的评课老师反映这节课并不理想,课堂教学节奏不紧凑,结构不完整。笔者个人认为:该课堂正是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展现。教师面对的是“活”的人,课堂之中应该会出现种种无法预知的因素,从而导致课堂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它具有不确定性。学生正处于思维多样性的阶段,有的则会在课堂上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位教师虽然背弃了原本的教学设计,但抓住了更为重要的“以学生为本”的宗旨,营造了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使教学上升为至高的境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触摸,生命与生命的融通。”而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在它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了。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后来,第二个班的学生普遍反映:“这是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喜欢过的一堂课。”为了能多一些“预料不到的成果”,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张扬他们的个性吧!
二. 学生频繁答问就是体现主体地位吗?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采用过“提问”这种教学手段。有的老师提问过频过急而使学生被动地跟着问题转,而有的老师提的问题缺乏思维的启发性和针对性,使学生不知所云,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好的提问是在教师吃透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教材中的主要矛盾和学生思维发展脉络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决不是简简单单地问“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在课堂上要体现主体性教学,我们理应把握好教学的生长点——“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不仅仅可以由老师来提问,学生之间更有互相问答的潜力。爱因斯坦就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作为教师,可以将那些有价值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也许他们会碰到困难,会一时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助下,就会是豁然开朗,就会茅塞顿开,就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当然,学生间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表现在问答上也不可能都准确无误,笔者曾听过“电路和电流”一堂课,课上老师介绍了电池以后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那些是电源?”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插头是电源!”这位老师眉头稍皱,示意同学坐下说:“发电机是电源,蓄电池是电源,还有那些是电源?”学生一片寂静,毫无反应。其实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他是善于观察的:家用电器插头一插进插座就开始工作,只是误把插座说成插头。而这位老师的做法欠妥,用一种冷漠的态度轻易否定了学生的意见,恰如一盆冷水熄灭了孩童心灵中希望的火苗,这是一种怎样的伤害啊,我们深深的惋惜。笔者想,如果把上面的过程换一种方式来上,可能情况会截然不同,例如老师说:“好,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家用电器插头一插进插座就开始工作,只是误把插座说成插头。”我们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多肯定学生的想法,无视学生的见解,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那必然是站不住脚的。
三. 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能说明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吗?
- 上一份资料:兴趣是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最好教师
- 下一份资料:浅谈怎样创设宽松的物理课堂氛围
“好”与“坏”,评判课堂的天平该“除锈”了!
自古以来,天平象征着公平,代表了评判好与坏的权威。评课标准正是评价一堂课是好是坏的天平,长期以来,这架天平引领着上课的规范,一定时期内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是,“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之际,再沿用这架老旧的天平,显然会造成越来越大的“误差”。为了能融合新的教学理念,以全新的思想去评价课堂教学,这架天平到了该“除锈”的时候了!
时代在进步,教育更要不断发展。传统的侧重于教师表现的课堂教学评价已逐渐显现出了不适应性,“教师的仪表仪态、怎样设计教案、怎样复习旧知识、怎样导入新课、怎样讲解新知识、怎样写板书、怎样突出重点和难点、怎样把握教学节奏等等”已成为了一个机械的定式,使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失败”两字就是给予的评价。然而,这样的评价忽略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学生,他们“怎么学习、怎么思考、怎么发展、怎么成长”却在评价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并不是提倡课堂教学可以漫无边际地任意发挥,但框得太死,就容易造成僵化、死板,没有生机。如今,新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有很广阔的创造空间,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那么教学就是成功的。下面,笔者想就一些共性的问题提出一家之言,望专家指正。
一. 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完整吗?
课堂如果过分注重形式化的设计,以预先设定好的环节按部就班,把其作为一节课所必须体现的具体指标,那么整个过程完成得再漂亮,也只能称赞表演艺术的精湛,学生在程序化的进程中是不能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的。原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认为:“固定的标准是人的身心和精神充分发展的天敌。”
二. 学生频繁答问就是体现主体地位吗?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采用过“提问”这种教学手段。有的老师提问过频过急而使学生被动地跟着问题转,而有的老师提的问题缺乏思维的启发性和针对性,使学生不知所云,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好的提问是在教师吃透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教材中的主要矛盾和学生思维发展脉络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决不是简简单单地问“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在课堂上要体现主体性教学,我们理应把握好教学的生长点——“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不仅仅可以由老师来提问,学生之间更有互相问答的潜力。爱因斯坦就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作为教师,可以将那些有价值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也许他们会碰到困难,会一时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助下,就会是豁然开朗,就会茅塞顿开,就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当然,学生间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表现在问答上也不可能都准确无误,笔者曾听过“电路和电流”一堂课,课上老师介绍了电池以后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那些是电源?”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插头是电源!”这位老师眉头稍皱,示意同学坐下说:“发电机是电源,蓄电池是电源,还有那些是电源?”学生一片寂静,毫无反应。其实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他是善于观察的:家用电器插头一插进插座就开始工作,只是误把插座说成插头。而这位老师的做法欠妥,用一种冷漠的态度轻易否定了学生的意见,恰如一盆冷水熄灭了孩童心灵中希望的火苗,这是一种怎样的伤害啊,我们深深的惋惜。笔者想,如果把上面的过程换一种方式来上,可能情况会截然不同,例如老师说:“好,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家用电器插头一插进插座就开始工作,只是误把插座说成插头。”我们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多肯定学生的想法,无视学生的见解,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那必然是站不住脚的。
三. 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能说明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吗?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