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

帮助中心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教学研究> 教学论文 > 内容详情

学生认知结构与物理课堂教学情景

作者:香去客还来  人气: 次  时间:2007年01月03日  星级:

学生认知结构与物理课堂教学情景

“教”的规律要服从于“学”的规律。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顺应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努力创造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靠“启发”来实现,“启发”要以“顺应”为基础。如何因势利导,实现“创设”与“顺应”的统一,笔者认为宜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学情”

在物理教学的许多知识点和转折环节上,学生认知结构的平衡由破坏到建立新的平衡,他们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荷。不少学生由于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而沦为“学困生”。减少学生心理负荷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合拍、和谐。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处于教师“给”、学生“收”的局面。这种方式至今仍影响教学第一线。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解决“教”是为了“学”的思想认识,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学情”要善于把自己置于“学”的一方来思考问题。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要想一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想一想怎样安排教学过程更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接受、用怎样的方法与手段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主动地、自觉地去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例如:初中物理中对功的概念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初中学生头脑中有“工作”、“功劳”的概念,因而他们认为“用了力就一定有功”。有些学生会想,手提重物不动或水平面上移动,有时可能是满头大汗,却说人没有做功,这好像不公平吧?这种对功的概念的心理排斥因素教师应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有有准备地花力气处理好。否则,课堂上思维活跃的学生就有可能发生注意力的转移。因此,必须向学生解析清楚:①力学中的功所赋予的物理意义是特定的。做功有必要的因素条件。②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功理解成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机械运动,并用一个简单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心甘情愿的接受并理解所讲述的“功”,对教学活动是有益的。

2、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启发式教学法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外在特征是:气氛和谐、情绪热烈、深刻扎实。内在特征是:兴趣浓厚,自信心强。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要素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涉及到多种因素。因此,创设情境的具体手段也应是多方位、多样化的。

1)利用新授知识与原有认识结构的矛盾,动摇旧的认知结构,创立新的认知结构。

如教师在引入“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课时,针对学生原有的“木块总是上浮的,金属总是下沉的”认识,采取以下提问创设情境。

教师:将一木块和一个团成一团的牙膏皮同时放入盛水烧杯中。木块为什么浮在水面上,而牙膏皮却沉下去了呢?

学生:牙膏皮是锡做的,锡是一种金属。

学生:锡比木块沉(重)。

教师:金属总是下沉的,是吗?

学生:是的。

教师演示:将牙膏皮展成空心桶状放在水中,牙膏皮浮于水面。

学生:牙膏皮浮起来了。

教师:是啊!牙膏皮为什么又浮起来了呢?

这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正被破坏,处于一种“愤”、“悱”的心理状态。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创设了问题情境。

再如:针对学生原有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一定是真实存在的”错误认识,为让学生建立起“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看起来是“实实在在”的,其实是并不存在的”新认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教师做一个“蜡烛在水中燃烧”的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前面放一只蜡烛,后面放一个大烧杯,烧杯中放一只同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