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

帮助中心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教学研究> 教学论文 > 内容详情

创新中考命题思路促进物理教学改革

作者:商瑞国 吴吉成  人气: 次  时间:2007年05月21日  星级:

湖北黄冈市教研室 湖北黄梅县教研室 商瑞国 吴吉成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单向、轻多维,重积累、轻探索的倾向,严重阻碍了物理教育改革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制约了物理教学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的发展与宏扬。形成这种倾向的根本原因,仍然是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所致。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倾向,我们认为,创新中考命题思路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中考是基础教育的选拔性考试,由于它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因而,对初中物理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中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加大中考命题创新力度,就会变不利为有利,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和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创新中考命题的原则是,贯彻落实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精神,本着有利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中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有利于招生录取,有利于与高中学习的衔接。我们创新中考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从直叙提问走向情境展现,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知识结论的教学转向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从理想模型走向实际问题,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解题训练转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从单向封闭走向多维开放,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定向思维转向重视发散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原始应用走向信息构建,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知识积累转向重视科学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中考物理试题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导向性。

  一、从直叙提问走向情境展现

  直叙提问就是把问题直截了当地叙述出来,学生只要记住相关结论,就能正确作出解答。直叙提问式的试题虽然可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但它只要求知道是什么,不要求知道为什么,长期大量使用直叙提问式的考题,容易导致物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结论的教学,而忽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甚至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结论,这正是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的原因所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近两年的中考命题中注意变直叙提问为情境展现,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向重视过程的教学。例如,考查“力的概念”,直叙提问式的命题表现形式一般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_____,力是___的原因等,学生只要记住力的概念的相关叙述,就可以作出正确解答。而情境展现式的命题则是给出一组物理事实或相关的实例,要求从中分析归纳出相应的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例如,刹车后的汽车会很快停下来;树上掉下的苹果下落越来越快;飞来的足球经运动员用力头顶后又飞出去了;这些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概念是_______。这里也是考查“力的概念”,但学生单靠死记硬背是回答不出来的,必须经过分析、概括才能找到它们的共性和其中蕴含的物理本质,从而归纳、抽象得到相关的物理概念或规律。要适应这样的命题,物理教学就必须注重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过程的教学,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向学生展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物理情境和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2002黄冈中考卷第15题:苹果从2m高的树上落下越来越快;电力机车牵引列车车厢前进一段距离;燃烧的气体使火箭从地面升上高空;探究这些实例,可以得出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具体表述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就是考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功的概念”、“能的转化规律”等形成过程是否清楚、明白,是否能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同具体的物理情境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二、从理想模型走向实际问题

  理想模型是对事物原型本质特征的简化描述。物理理想模型不仅有利于揭示物理现象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律,而且抓住了物理系统在思维结构上的共同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统一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概括化。初中物理涉及的问题多为理想模型问题,主要是把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进行抽象化、理想化,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但是,如果物理教学长期千篇一律地进行理想模型习题的训练,就会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一般性的抽象事物上,而对具体问题难以进行具体分析,难以把具体问题进行模型处理,学生的建模能力得不到提高。中考命题长期使用理想模型化的习题,是导致初中物理教学进行大运动量重复解题训练的重要原因。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有意使中考命题从理想模型走向实际问题,努力引导物理教学由重视解题训练转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例如,2000黄冈中考卷第4题“脚采式垃圾桶问题”,不是直接给出一个杠杆,而是给出一个实际物体,要求学生把实际的垃圾桶抽象成两个联动的杠杆,在找出支点和力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又如,2001黄冈中考卷第22题“常见的静脉滴注问题”,要求计算患者血压并为患者解决冬天滴注时的冰凉感觉问题,学生只有在足够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并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再如,2002黄冈中考卷第22题“家用饮水机问题”,是一个既贴近生活,又符合初中物理水平要求的实际问题,它把初中物理力学、热学、电学等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和建模能力。要适应这样的考试,物理教学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从浩繁的题海训练中挣脱出来,多给予学生一些实际问题,多指导学生进行建模思维演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命题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要命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考题,命题者必须勤于观察、勤于实践、勤于思考。有谁知道,我们的一位命题者,为寻找2002黄冈中考卷第22题的原型,整整思考了一个月,并且把家里的饮水机全部拆开进行观察,为命好中考题奠定坚实基础。可以这样讲,中考命题改革不仅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中考命题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三、从单向封闭走向多维开放

  传统的中考试题多为单向封闭式,题目给定的条件和要求结果一般是必要的和唯一的,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限定条件(包括直接条件和隐含条件),由概念、定律、定理出发,经演绎、推理得到个别结论,再代入条件得出确切解,并且所有题目都有确切解。这种单向封闭的命题模式使物理教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解题要求,久而久之会给学生思维造成不良定势,制约了学生思维品质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使物理教学走出“格式化”的误区,如何引导学生思维正确健康发展?我们在中考命题中作了一些有益探索,有意识地将命题思路从单向封闭转向多维开放,通过命制开放(包括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论开放)题,给予学生选择和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想错了不要紧,只要有对的成份就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2000黄冈中考卷第20题“填写描述物体或物质本身特性的物理量”,就是一道结论开放题。评分标准只要求学生填对3个物理量,填多了其中有错误不倒扣分,促使学生放开手脚答题。又如,2001黄冈中考卷第18题“两人抬木箱上楼梯”,就是一道过程开放题。题目虽然只有一个要求,即“前后用力相等”,但怎样抬,有多种方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大胆想象,灵活运用,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抬箱。再如,2002黄冈中考卷第19题“失事飞机的黑匣子问题”和第20题“选择器材做实验”,是两道条件、过程、结论全开放的开放题,题目给定的条件和器材很多,要求的物理量和可做的实验很多,计算方法和实验方法也很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生活体验、能力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宽松的要求,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充分发挥。这种多维开放式的命题,要求物理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多维学习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习的能动性,启迪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树立创新精神,优化思维品质。

  四、从原始应用走向信息构建

  原始应用型试题是对知识的直接应用。知识的积累越多,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是原始应用型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知识立意的命题考试中,知识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是处于“教会学生学会原始应用”的状态。其结果是,我们教出的学生只会应用,不会探究,缺乏基本的科学探究精神。新的初中物理大纲和教材增设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列出了部分探究课题),就是看准了这一问题。为配合和促进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我市在中考命题改革中作出了积极反应,大胆地将命题思路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从原始应用转向信息构建,正确引导物理教学由重视知识积累转向重视科学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所谓信息构建,就是通过文字表述、图表数据等呈现方式将要考查的内容构成一定的信息系统(这些信息一般是教材上没有的)和探究情境。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和观察分析,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或得出正确结论,或探究新的规律。例如,2001黄冈中考卷第15题“探究弹簧的伸长跟所受拉力的关系”,就是一道规律探究题,它要求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判断,归纳出弹簧的伸长跟所受拉力成正比的关系,死抠课本,不思探究的学生是不能找到答案的。又如,2002黄冈中考卷第16题“分析造成图中电压表示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一道原因探究题。由于题给现象与初中物理常现现象(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相悖,因而迫使学生去探究,去大胆猜想和假设,当猜想和假设能圆满解释现象时,学生的探究即获成功。本题探究的基础是串联分压规律,当学生知道固定电阻的串联分压作用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强时,本题的解决就有了希望。对于探究题,要注意评分标准的制定,我们的评分原则是,宜宽不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