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

帮助中心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教学研究> 教学论文 > 内容详情

初中物理教学中几个创新小尝试

作者:王成昌  人气: 次  时间:2008年01月13日  星级:

王成昌

内容提要: 本文在分析新时期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了中物理教学几个创新教学小尝试和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1.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中国的“入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越来越近,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与世界的接轨也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当前,所以当今时代需要一大批能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段讲话特别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做出了科学而又明确的界定,即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此可见,要使一个民族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离不开创新和创造,教育改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共同的课题,改革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新型的教育教学思想要求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态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要突出创新和实践。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完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自己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而基础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正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2.物理教学现状

本来物理这一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而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的物理教学即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然而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把这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是把他们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这样做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压抑了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开发。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人为物理教学内容深度浅,范围广,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静态为主,动态讨论为辅,无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少教师教学方法单纯,教学中照本宣科,方法含量少,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新型人才的,作为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必须改革,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3.思考研究

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甚至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思考问题一定要有创新精神。针对这点,创造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什么是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创设问题情景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的教育活动。

培养创造教育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则是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2)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3)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4)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善于利用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如在声现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敲响的音叉旁贴放一小盒彩色闪光纸碎,盒子仅用很小的木棒支撑,只能勉强放稳(当振动的音叉碰到盒子很易将它碰翻)只要整个装置放高一点,学生看到五彩的碎纸散落时,很容易吸引住他们的视线。这主要是在感官上给予学生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研究声音和振动的关系。再如初三电学的教学中,由于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可以自由开放物理实验室,物理仪器随学生使用,我就宣布了我的要求:设计一个电路,用两个开关共同控制一盏灯;任意合上一个开关灯都亮,只有两个开关都打开时灯才灭。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做了多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对比起另外一个采用了传统教学的班,学生们的兴趣来得更浓厚;教学效果更好。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浮不起来,而钢铁做的轮船却可以浮在水面上?”,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再如学到惯性时,我故意引入地球自转以及自转一周的时间、距离,使到学生算出地球自转的速度也即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速度竟然比子弹还快!学生哄的一声来劲了,接着我问:“按理我们只要跳高一秒,落下时岂不是已在三百多米外?但为什么现实却从未如此?” 这样一提问,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进一步研究惯性的兴趣。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在学习初二物理摩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没有摩擦存在,下例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A、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无法写字。B、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C、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D、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摩擦。通过猜测失去摩擦,物体究竟将处于什么状态,从而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近大远小”的现象,“冬天室外的玻璃比树木摸上去冷”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镜子越远,我真的就会变小吗?”;或者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提问:“冬天室外的玻璃真的比树木的温度低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自己发掘资料(如“近大远小”现象的解释可以参考语文课文《两小儿辩日》)横向联系知识,并自己发现问题,甚至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因为创造性想象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要沿着一定方向、目的而展开,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就有创造性想象的成分。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A、马上停下来。B、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C、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D、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我们常见的物体是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在物体不受外力时,可依靠创造性想象,思维着物体存在的状态。

我们还可以打破常规,一改“老师站在台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的惯例,让学生自己站到台上去说。我在学校的物理课上,常让学生自己上台去做实验、使用计算机当场上互联网查找资料,解答老师或课本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作出总结。一开始学生有点紧张,但后来习惯了以后还争着举手上台操作,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知识面也广泛了许多。在课后,每当一个大章节学完以后,我都习惯让学生写一份报告给我,内容及资料可在图书馆以及互联网上查找,然后E—mail给我,说也奇怪,就连一些平时不愿交作业的学生也乖乖的完成了,还做得不错。我想这就是多媒体教学的魅力所在吧。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首先教育引导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材料、信息都注意积累,最终“厚积而薄发”;其次,指导学生利用剪报、摘录、上网下载等方法,把资料分门别类。这样,各种知识的积累既培养了积累资料的能力,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创造教育的倡导者陶行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