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关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认识
作者:香去客还来 人气:
次 时间:2007年01月19日 星级:
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十分重要,要使初中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该定律并不容易,因为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凭借想象运用推理总结概括得出的。下面就如帮好该节教学,谈一下笔者的有关知识。
一、在导入课题时,要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形成浓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可通过简介牛顿的经历,勤奋学习、专心科研的故事,以及在科学领域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引发学生对科学的神往,创设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悬念。
二、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作为实施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基础。
物理规律一般都是通过对大量物理事实的总结概括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如此,要以事实为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反过来,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力。例如,自由落体及抛体的运动过程等。也可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相联系的某些现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认识正是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当物体不受力时状态会怎样呢?通过设疑以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就为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通过演示实验,既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该演示实验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做该实验之前,应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并指明让学生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该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结合实验,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形象深刻,记忆牢固,思维活跃,取得实效。
四、想象推理是桥梁,学生通过演示实验直接得到的只是具体的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还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通过学生的想象、思维,加以推理来实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实验结果是表面越光滑,小车速度改变的就越缓慢,它运动的距离就越长,教师在这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若表面逐渐光滑,直到没有摩擦时,小车速度的改变及前进的距离将如何?学生会很顺利地得出,若表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伽利略的观点。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小车不受阻力,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会改变吗?学生也会肯定方向不变,这也就是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发展。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以及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这两种情况作了总结概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想象推理的过程。然后说明该定律是在大量事实基础上,经过实验,并接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对定律中“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实际含义作何理解给予解释,实现难点的突破。
这样的教学程序,我认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阶梯上升、逐渐深化,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真实地反映了知识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人类对知识的创造和发展,都需要付长期的艰辛劳动,从而培养学生进行创造发明远大理想和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第三,培养了学生“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更重要是突出地体现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物理学中很多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对物理事实的分析概括中得出的。学会这种方法将受益终身。总之,这样的教学程序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情感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良好。
五、关于惯性现象的解释,对理解掌握牛顿第一定律起着深化的作用。
物体都有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物体惯性的表现,我们会经常遇到。例如,物体抛出后能继续飞行,是物体惯性的表现。物体在飞行过程中速度大小及方向会发生改变,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及空气阻力作用的结果。客车突然加速或减速时,乘客身体要向后或前倾。对此类现象进行解释,就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既解释了实际现象,又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综上所述,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尽管所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其中却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教学思想及方法。作为物理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发挥教学的综合效益,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 上一份资料:惯性与惯性定律及惯性现象解释
- 下一份资料:12.5“惯性”教学的三点意见
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十分重要,要使初中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该定律并不容易,因为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凭借想象运用推理总结概括得出的。下面就如帮好该节教学,谈一下笔者的有关知识。
一、在导入课题时,要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形成浓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可通过简介牛顿的经历,勤奋学习、专心科研的故事,以及在科学领域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引发学生对科学的神往,创设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悬念。
二、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作为实施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基础。
物理规律一般都是通过对大量物理事实的总结概括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如此,要以事实为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反过来,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力。例如,自由落体及抛体的运动过程等。也可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相联系的某些现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认识正是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当物体不受力时状态会怎样呢?通过设疑以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就为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通过演示实验,既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该演示实验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做该实验之前,应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并指明让学生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该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结合实验,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形象深刻,记忆牢固,思维活跃,取得实效。
四、想象推理是桥梁,学生通过演示实验直接得到的只是具体的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还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通过学生的想象、思维,加以推理来实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实验结果是表面越光滑,小车速度改变的就越缓慢,它运动的距离就越长,教师在这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若表面逐渐光滑,直到没有摩擦时,小车速度的改变及前进的距离将如何?学生会很顺利地得出,若表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伽利略的观点。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小车不受阻力,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会改变吗?学生也会肯定方向不变,这也就是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发展。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以及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这两种情况作了总结概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想象推理的过程。然后说明该定律是在大量事实基础上,经过实验,并接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对定律中“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实际含义作何理解给予解释,实现难点的突破。
这样的教学程序,我认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阶梯上升、逐渐深化,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真实地反映了知识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人类对知识的创造和发展,都需要付长期的艰辛劳动,从而培养学生进行创造发明远大理想和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第三,培养了学生“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更重要是突出地体现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物理学中很多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对物理事实的分析概括中得出的。学会这种方法将受益终身。总之,这样的教学程序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情感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良好。
五、关于惯性现象的解释,对理解掌握牛顿第一定律起着深化的作用。
物体都有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物体惯性的表现,我们会经常遇到。例如,物体抛出后能继续飞行,是物体惯性的表现。物体在飞行过程中速度大小及方向会发生改变,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及空气阻力作用的结果。客车突然加速或减速时,乘客身体要向后或前倾。对此类现象进行解释,就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既解释了实际现象,又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综上所述,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尽管所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其中却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教学思想及方法。作为物理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发挥教学的综合效益,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 上一份资料:惯性与惯性定律及惯性现象解释
- 下一份资料:12.5“惯性”教学的三点意见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