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

帮助中心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中心(原)> 新课标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分析 > 内容详情

第九章《信息的传递》教材分析

作者:许洪峰  人气: 次  时间:2006年08月22日  星级:

青岛市城阳区教研室 陈淑芹


一、本章教材的特点

“信息的传递”这一章所讲的知识大部分是高科技成果,限于学生的知识层次无法对原理内容做深层次的探究,因此教材中的知识技能目标层次较低,而应用内容较多,旨在突出对高科技的成果轻原理重应用,这本身体现了“教材本身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逻辑特点”,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体验性目标的要求。

这一章是在前面学习了电学有关知识和第八章“电和磁”的基础上,来了解现代生活和工作中信息的传递,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电磁波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电磁波有那些应用?电磁波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那些影响?

本章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真实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每天都在使用的电话是怎样工作的,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是什么?光是电磁波,电磁波的波长、频率和传播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了解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的工作过程,移动电话又是如何工作的?中继站的作用,卫星通信的原因,光纤的应用以及什么是网络通信?本章的图片(图9.1-6、图9.2-5、图9.3-5、图9.4-2、图9.4-3、图9.4-4、图9.4-5、图9.4-7等)和选用的材料(“科学世界”中的微波炉和激光的应用,“动手动脑学物理”中“隐形飞机”和对电视机、录像机、VCD机的观察,“STS”中电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国光缆通信的发展)都反映了最新科技成果,通过学习不仅应使学生学到基本的知识、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养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科学态度。让师生共同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体验知识的作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本章课程目标及其理解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章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分为两个,一是知道电磁波。包括:电磁波的产生、传播速度、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二是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了解微波炉的原理,了解移动通信中基地台的作用,了解数字信息和模拟信息的基本区别,了解光缆通信和卫星通信。

这两部分内容全是了解层次的目标,因此课程标准中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较低。另外课程标准中对 第一节?现代顺风耳——电话?中的内容没有作目标上的要求,通过学习仍要使学生了解电话是怎样工作的,电话交换机的用处是什么。

(二)体验性要求目标

1、经历:(1)调查电话的结构、发展历史、使用说明书,(2)体验微波炉、收音机、电视机、VCD机、移动电话的应用。在调查和体验的基础上,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问题。

2、反应: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信息的发展状况;乐于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调查探究;敢于对未来信息传递的前景进行大胆、合理的设想。

3、领悟:对知识的渴求,探究科学的精神,感受时代的脉搏,应用知识的欲望。

(三)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移动电话、微波炉、广播和电视、录像机、VCD机等等,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工具,它们能工作都离不开电磁波,电磁波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对于探究性活动: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除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外,重点应放在课后,让学生通过电视、电脑、报刊、书籍、音像、事实、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不同的途径和手段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并采取调查研究、讨论交流、归纳评价等方式进行学习,发展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

2、难点:电磁波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感到迷惑,因此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是本章的难点内容。教材采取浅显的实验,渗透的方式使学生有所了解,改变了旧教材中用很大篇幅,通过类比水波讲到频率、波长、传播速度,而对于这个当代学生皆知,但又不能深入研究的问题,采取浅入浅出的处理方法最好,这本身体现了“教材本身不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特点”,基于物理学科中“学以致用”的特点,注重从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突出电磁波的应用。

(四)对教材的灵活处理

本章教材给了教师和学生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恰倒好处的进行精选,精讲,点到为止。从教科书中的四节内容来看,有些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内容,有些内容不属于《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主处理教材,尽情选择发挥和拓展。象电话的工作原理、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受、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受以及光纤通信等内容,教师完全不必担心学生理解不了怎么办,《课程标准》实际是把这些内容作为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载体,以达到对学生自主学习,愿意调查研究,大胆设想、勇于创新等能力的培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将大量的信息在教学时间内教给学生,有些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实际以“小课题”的形式放手学生,让他们到家庭和社会中进行调查研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本章教材,通过社会调查、信息搜集等方式,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等等;通过学生找不足和问题,对未来进行设想,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猜想能力;调动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应用知识的欲望,蠢蠢欲动的实践欲,即真正达到了本章教材的目的。

三、各自然节教学建议

(一)、第一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课程标准》中对“第一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中的内容没有作目标上的要求,但是在学生完成了一年的探究性学习后,应该增加一个探究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电话。

这节内容一开始通过“想想议议”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各用什么方法传递信息?调起了学生的“胃口”,有了一种迫不及待想了解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增加一个探究,课前调查:

1、电话的发展历史?

2、电话的基本结构?

3、电话传递声音的原理

4、电话的种类和作用?

5、到商店观察电话使用说明书了解不知道的功能

6、体验:讨论P76中的“想想议议”体验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这项调查最好在课前一星期布置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六个组,每组至少选二到三个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社会调查。教师宣布调查途径和调查要求:查资料和信息;向正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请教;观察家里的电话;到商店向售货员了解等等途径不限。调查结果要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课堂上各组进行交流展示和评价。

对于本节的知识点“电话的基本组成”;“电话传递声音的原理”;“电话交换机的发展和作用”;“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要求在课堂交流中“点到为止”,不作深层次的分析。

本节课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2、3、4题均为体验性题目,只要求学生做一做,不必深究其意,达到“无须言传,只求会意”的教学境界即可。

(二)、第二节 电磁波的海洋

我们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里,收音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等等都是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学生肯定会提出问题:电磁波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本节内容的关键是做好两个演示实验,类比水波、声波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导线与正极摩擦→产生变化的电流→在空间激起电磁波。通过真空中的寻呼机能收到信号,总结出电磁波与声波不同,能在真空中传播。“科学世界”介绍的是微波炉,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将微波炉带到课堂,观察其优点,同时引导学生找缺点,提出改进设想,使学生思维发散。本节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2、4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第3题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及家长应加以指导。

本节的课后作业应是一次探究:调查电磁波的应用。这次探究的目之一的是为下面两节内容做准备。

(三)、第三节 广播 电视和移动通信

本节是电磁波的应用,在上节探究结果汇报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多媒体,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挂图对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电视广播的工作过程及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和特点做简单的分析,鼓励学生找出移动电话的缺点或者是希望点,讨论、设想,提出改进方案。

对于“科学世界”中介绍的音频 、视频、射频和频道?,“STS”?电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可采取完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对电视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的感想肯定很多,可写一篇议论文,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看电视、玩电脑和学习之间的关系。逐渐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这一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四)、第四节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微波通信为什么需要中继站?为什么要用卫星通信?光纤为什么能传递大量信息?什么是网络通信?教材通过多副生动的彩色图片,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养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是让学生通过电视、电脑、报刊、书籍、音像、调查、访问等途径,课外搜集有关卫星通信、网络通信、激光应用的报道,以备课堂交流。第二步是教材内容(包括“STS”?我国光缆通信的发展和“科学世界”?激光的应用)均可采取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交流学生搜集的相关信息,展开讨论。这里教师要准备好发散性问题,例:“你设想一下将来的信息将如何更好的传递?”;“为将来的信息传递提出你的设想?”;“不学科学知识、不宣传学科学知识有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